,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4周年,也是第八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著名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至間創作、落成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主題雕塑》是我們銘記歷史、寄托哀思的載體。這一大型群雕真實再現了大屠殺中數以萬計的家庭“家破人亡”的慘烈景象,呈現了手無寸鐵的平民的悲慘遭遇,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懷,讓當下的人們更加珍視現在的和平生活。
塑魂鑒史珍愛和平吳為山面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如此壯觀的場館,如此重要的地點,如此重大的題材,雕何?塑何?雕塑者何為?首先是立意,立意的基礎是立場我認為只有立足于人類、歷史的高度來正視、反思這段日本軍國主義反人類的獸行,才能升華作品的境界,超越一般意義上的紀念因此,凝固平民悲愴的形象、表現祖國母親蒙難、呼喚民族精神崛起、祈望和平應當是整個作品的表現核心立意明確后,要解決的是作品的取材與形式。雕塑應當一目了然而又層層引人深入,情感共鳴由內而生。因此,敘事性、史詩般群雕組合可產生這樣的感情交響。
在這樣的精神意象下,一個強有力的旋律在我內心油然而生:高起——低落——流線蜿蜒——上升——升騰!它對應著由體量、形態、張力產生的悲愴主題《家破人亡》,繼而是各具神態、體態的《逃難》群雕,然后是由大地發出吼聲,顫抖之手直指蒼天的《冤魂吶喊》吳為山《逃難1》雕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核心是“遇難、紀念”本組群雕的第一主題是《家破人亡》,它以12米的高度,表現被凌辱的母親悲痛之極,無力的手托著蒙難的兒子向著蒼天呼號,屈辱而不屈。她是千千萬萬受難家庭的代表,是蒙難祖國母親的象征。造型似大寫的“人”字,嶙峋而滄桑的身軀在視覺上給人以震撼而人們正是帶著這樣的震撼,開始緩緩移步至紀念館的大門。
在第二主題中,我將《逃難》群雕這10組21個人物置于水中,與行人及建筑物若即若離,營造時空的對語這組雕塑尺寸近乎真人,他們中有婦女、兒童、老人,有知識分子、普通市民、僧人等。
最為讓人悲憐的是遇難母親將最后一滴奶喂給嬰兒的瞬間,最為勾起回憶的是以兒子攙扶80歲母親逃難的歷史照片為原型的創作,最為令人驚恐的是那被日軍強奸的少女為一洗清白而投井自盡,最為引人沉思的是僧人為死者抹下含冤的雙目……這21個人物,虛實錯落形成悲烈的曲線吳為山《逃難2》雕塑這組雕塑我做得極為淋漓酣暢,它可以憑借體態、動態的極端夸張而達到極強的表現意念,可以將老人那顫抖的筋脈刻畫得入微而生動,也可以從他們凸起的雙眼揭示那驚恐與仇恨吳為山《逃難3》雕塑吳為山《逃難4》雕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主建筑由東至西最高處18米,最低處西端為正負零《冤魂吶喊》這一雕塑在西端,從構思上步入情緒高潮,從整體視覺形式上呼應了建筑它左側三角形直指蒼穹,塑造了一位吶喊者的冤魂;右側表現的是平民被屠戮的場面。它以劈開的山形寓意破碎的祖國河山,其豁口便自然成了紀念館的門道。吳為山《逃難5》雕塑吳為山《逃難6》雕塑整個組雕,沒有出現一個日本侵略者的形象,皆表現我遇難同胞,表現我中華兒女。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開館前后,有許多日本觀眾和記者在雕塑中專門尋覓他們先輩的形象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鐵證如山的南京大屠殺慘案不容否認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反對篡改歷史的立場堅定不移,實現民族復興的決心堅定不移。吳為山《逃難7》雕塑吳為山《逃難8》雕塑吳為山《逃難9》雕塑吳為山《逃難10》雕塑吳為山《冤魂吶喊》雕塑高12米,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推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特別節目《勝利時刻》。
邀請吳為山講述南京大屠殺組雕的創作過程,并與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原館長朱成山,共同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國之殤,未敢忘!,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向中國美術館贈送《國家公祭鼎》模型,以表達紀念館對吳為山所做貢獻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