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樓也叫做牌坊,是中國傳統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種類型,不僅傳至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東亞地區,在西方很多城市的唐人街也都有牌坊作為標志,被海內外視為中華文化的典型標識。作為中華文化的象征之一,石雕牌坊不僅建筑結構別具風采,而且集雕刻、繪畫、匾聯文辭和書法等多種藝術于一身,其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周代。
嚴格來說,牌坊不同于牌樓,在立柱和橫板上沒有斗拱及屋頂結構的稱為牌坊,而在立柱和橫板上有樓的稱為牌樓,但由于它們都是我國古代用于表彰、紀念、裝飾、標識和導向的一種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宮苑、寺觀、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以及渡口等地方,長期以來老百姓對坊、樓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兩者成為一個互通稱謂了由于牌樓具備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以及祭祖等社會功能,在儒家思想主導下的封建社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并從實用衍化為一種紀念碑式的建筑,明清時代更是被廣泛地置于郊壇、孔廟,以及用于宮殿、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點、交叉口、橋梁、渡口等處,成為古代中國城鄉各地一道別具特色的風景線。隨著歷史的變遷,全國很多地方的牌樓或因標榜封建文化、或因阻礙現代交通等原因多被先后拆除。
而地處我國南方的廣府地區,不僅一些古老街道和自然村仍然保留著一些舊牌樓,自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各地更是出現了興建新牌樓的風氣,而廣府民間新建牌坊之多與普遍又是全國各地少見的新建牌樓在建筑材料上多以水泥、瓷磚雕砌為主,區別于傳統牌樓以花崗巖雕鑿構成為主,而經過近代改進的高級別牌樓。牌坊多是石頭修建,所以有的地方也叫做石雕牌坊,多為四柱三間七樓式,并有斗拱,牌坊上雕刻彩繪有各種吉祥的圖案,或者石雕、磚雕,如飛龍、鯉魚跳龍門,還有象征福祿壽的仙鶴、鹿、蝙蝠、麒麟石雕等,柱子旁還配有石獅子、石鼓,兩邊立有說明文字碑牌。
這些新建牌樓既有傳統的南派建筑特色,又顯示了新時代嶺南地區的文化特征,不拘一格、標新立異,主要突出紀念、裝飾、標識和導向等作用廣州白云區的三元里村改革開放后新建了7座石雕牌坊,其中正對著三元里抗英紀念碑的牌坊橫匾刻有三元里村四個大字,兩側刻有新對聯:南立百尺豐碑,古道康莊朝綠水;約連千尋玉帝,依然命奧對青山。新對聯的內容是對舊牌樓對聯:古道康莊朝綠水;依然命奧對青山的補充,不僅指出三元里原村南近水塘、北鄰越秀山的優越地理環境,還增加了三元里村古廟供奉玉帝的人文環境和近代抗英斗爭的光榮歷史。
其他的牌坊也都與時俱進地配有概括三元里村古今歷史、變化、發展的對聯,突出紀念意義天河區石牌坊地處廣州最繁華的天河區中心地帶的石牌村,毗鄰石牌橋站,近代修建南、北、東三座牌坊分別設在村子通向外界的三個路口,全部不設對聯,橫匾綴有石牌二字,另簡明扼要地把石牌村的建村歷史和村子的經緯度標注于牌坊柱子上,牌坊立于天河大道和黃埔大道兩條主干道上。人流車流旺盛,起著明顯的標識和導向作用。高第街石雕牌坊坐落在廣州繁華市中心北京路的高第街,是解放前后聞名的小商品集散地。
十多年前修建東街口的牌坊,不設對聯,橫匾綴有高第街三個大字建筑風格簡潔莊重、凝樸大氣,與周圍懷舊式商鋪相得益彰,主要起著明顯標識作用。南海神廟石牌坊地處黃埔區南海神廟所在村莊的廟頭村牌坊,橫匾上只題兩字廟頭,簡潔大氣。牌坊面臨黃埔的中山大道,每年一度的盛大波羅誕節慶時,成百萬信眾及游客經此進出南海神廟。
佛山市祖廟大門的石雕牌坊建于明代天啟年六年,牌坊為四柱三間三樓式木石混合結構,樓為綠琉璃慶殿頂,以三層如意斗拱承托,樓頂上有龍珠、鰲魚及陶塑花鳥瓦脊等裝飾;牌坊臺基、抱鼓石及柱子用灰色沉積巖,雕刻紋飾簡練古樸;梁、朽、駝墩及斗拱等均以硬木制作,朽額正面書祖廟二字,背面書古祠藝宮此牌坊于遷至佛山中山公園,由佛山市博物館又遷建回祖廟。祖廟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聞名海內外,祖廟牌坊以其古雅瑰麗的造型,不但成為了祖廟景區的標志,也成了佛山的標志。祖廟內的靈應牌坊立于北帝紫霄宮和舊戲臺之間,建于明朝景泰二年,巍峨高聳的牌坊上大紅色的斗拱特別搶眼,祖廟內還存有題字為褒寵的舊的進士牌坊和貞節牌坊。
兆祥公園的石雕牌坊佛山市兆祥公園的牌坊則是新建粵劇博物館時建的,穿過牌坊,便是佛山的廣東粵劇博物館,是市民經常瀏覽、游玩之處以上所提的這些牌坊和牌樓,標志著嶺南地區,尤其是廣府地區古今文化交融的一大特色。遍于廣府城鄉各處的牌樓牌坊,涵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與觀念,又承載著廣府民眾一種精神寄托和地域文化的守望,是廣府文化的一大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