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風格的牌坊得到了發揚,風格多樣、體量趨大、材質及施工工藝更具現代化,甚至融入了西方文化元素。木質的牌樓,多不延年,有些現存的仿古牌樓,看上去是木質的,實際是后人用鋼筋水泥或鋼管鑄造的石雕牌坊,它是水泥橫梁,石雕構架的石雕牌坊。二、傳統功能發生改變,即由原來的表彰、頌揚、教化功能轉化為裝飾、美化、標志等功能。伴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改革開放以后,社會財富增長、人民安居樂業,物質生活的滿足致使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
特別是大、中、小城市和鄉鎮的市政建設,以及各名勝風景區、保護區的開發,使得石雕牌坊這種獨特的建筑樣式重新受到各界重視,各種風格的牌坊不斷涌現,古老的傳統建筑文化與藝術形式在當代中國得到了重生今天我們所建牌坊已然不受過去森嚴等級制度的束縛,除建于寺廟、祠堂、旅游景區和村口橋頭外,還用于賓館、飯店,商場等各式娛樂場所的門臉設計,乃至成為街區和城市文化廣場的標志。石雕牌坊浮雕常用圖案有“百鹿圖”,表現了百只山鹿徜徉在石壁青松、涂涂溪流間畫面極富村野情趣。這種抒情的題材一般只在民居里常見。吳氏宗祠對此類題材的選用表明了審美趣味的生活化跡象。
宗祠的石雕照壁對面設權星門,權星門模仿山東曲阜孔廟的形制而建,而總體結構又是徽州牌坊柱樓結合的樣式這種特殊的組合方式是羅氏宗族對儒家傳統文化的秉承在建筑中的體現,同時又在造型上融合了徽州地方禮制建筑的特色。所列舉的明清時期徽州地區的石雕牌坊型制可以看出,四柱三間的牌坊型制是明代中后期的徽州所盛行的主要樣式,沖天柱式和門樓式是這種型制的兩種組合變化,以三樓組合居多、五樓組合次之。這種型制一直延續到清康乾盛世,始終是徽州牌坊建筑的主流樣式。
根據現存的雙柱單間三樓型制的牌坊數量,屬于明代的數目很少,更多的實物被證實為清朝所建,且貫穿了整個清王朝的整個歷史進程四柱三間的牌坊型制到了清嘉慶以降已經逐漸衰落,退出了主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