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陽石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藝術傳統。最早出現的是泥塑和陶塑,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骨雕、石雕、木雕和象牙雕刻。山東寧陽大汶口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象牙筒,已運用鏤雕技法,顯示出熟練的技藝水平。四川巫山大溪遺址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的石雕人面飾件和木雕。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新石器時代的木雕“小魚”是件圓雕作品,手法寫實。
商代,玉器和骨雕、象牙雕刻發展很快,品種多為小型裝飾性日用品,如梳子、匕、尺、針、笄、簪、觚等上面雕刻精細的云雷、餮、夔鳳等圖案,有的還鑲嵌玉石、綠松石;石雕的品種則大多是墓葬品或建筑裝飾。在湖南長沙、河南信陽、湖北江陵等地的戰國時期遺址,都出土了不少木俑,人物形象造型簡練,注重刻畫神態,衣紋則多以彩繪、彩漆表現,開創了中國曲陽石雕工藝中將彩繪、彩漆與曲陽石雕相結合的彩塑藝術。秦漢兩代,陶俑大量出現,題材廣泛,有侍從、歌舞、說唱、雜技以及豬、狗、馬等,在藝術上史上的精品。
漢代的瓦當、畫像磚多運用線刻、壓地平雕的雕刻技法,對宋代磚雕的興起產生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