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象牙雕塑,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舊石器時代,居住在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就以象牙雕塑作裝飾品而隨葬。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清代中期陸續形成了若干個相對集中的中心生產地,主要以廣州、蘇州、北京為代表。然而進入民國以后的江蘇武進牛塘鎮的民間藝人,開始以淺刻象牙雕塑藝術遐邇聞名,成為近現代中國雕塑歷史上盛開的一朵奇葩。象牙淺刻雕塑藝術,其實是常州武進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始于明代,清代繁盛,曾被招為宮廷牙作,是江南派的代表晚清出現周之禮、張楫如、吳昆、薛佛影、閔雅興、楊雪芳等雕塑名家。上世紀中葉,中國象牙淺刻雕塑的藝術中心慢慢由上海蘇州轉移到常武地區,武進象牙淺刻雕塑與北京立雕、廣東鏤雕一起成為當今象牙雕刻雕塑的三大流派。現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名錄。繼承這一傳統的象牙淺刻名家王建海先生,就是武進牛塘鎮的著名民間藝人,也是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象牙淺刻代表性人物之一,由他創作的許多象牙淺刻作品多次獲得了國家大獎。
特別是在藝術品市場呈現出繁榮景象的時刻,王建海先生創作的象牙淺刻作品日益受到關注年出生的王建海先生,自小就在農村長大,從學校畢業后就進入了武進工藝雕刻雕塑廠學徒,師從牛塘鎮著名的象牙淺刻藝術家楊雪芳先生。小時候就喜歡畫畫的王建海,在名師楊雪芳的教誨下,以刀代筆,開始了他漫長的藝術人生。最初,因為象牙材質的名貴,不容出錯,所以他只能從有機玻璃、紅木入手,逐漸以獸骨代替,苦練基本功。由于他擅長繪畫的天賦,幫助他在象牙淺刻領域里脫穎而出,很快就成為了能夠獨當一面的小師傅。
深受師傅楊雪芳的喜愛,被贊譽為得意門生所謂象牙淺刻,是象牙浮雕雕塑的一種,是在平板材上表面立體的層次的雕刻雕塑方式,在造型上有明顯的前后層次關系和半立體效果。浮雕雕塑是一種應用范圍較廣的造型形式,有淺浮雕與高浮雕雕塑之分。淺浮雕雕塑是陽紋雕刻雕塑低于高浮雕雕塑而又高于薄地陽文雕刻法,屬于平面雕刻,但具有明顯的層次感,大多數的象牙雕刻雕塑都有運用此法。
高浮雕雕塑,是介于圓雕雕塑和平面雕雕塑之間,屬一種半立體的雕刻雕塑形式,具有較強的空間感,畫面呈立體形于平面之上,浮雕效果十分突出王建海創作的象牙淺刻作品,屬于平面雕雕塑。他的刀法利索,刻畫細膩,講究氣韻生動。一般匠人淺刻的象牙,往往像國畫中的白描,全是線刻,雖然比例逼真,卻全無水墨的韻味。而王建海細心揣摩中國畫的原理,自制各式雕刻雕塑刀具,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在象牙淺刻藝術中融進當代中國畫的筆意墨韻,體現出中國畫的小寫意、大寫意甚至小潑墨等表現形式,令人拍案叫絕。
雖然象牙淺刻是一筆一畫刻出來的,但所反映出來的效果極具中國畫的藝術效果當我們欣賞時,但見刀法里有筆法,筆法里有刀法,似刀非刀,似筆非筆,刀筆相融。把以刀代筆的效果發揮得淋漓盡致,使象牙淺刻表現出來的效果既具中國畫神韻又不失雕刻雕塑所講究的金石刀味。王建海先生的象牙淺刻藝術實踐,主要集中在山水領域,尤其是臨摹古代名畫真跡,不僅惟妙惟肖,更體現出一種獨特的金石味,可謂賞心悅目,成為其鮮明的藝術特點。苦心求索終于贏得了社會的尊敬。
年,王建海創作的象牙淺刻《唐寅山水三件套》雕塑作品,在江蘇省藝博會上榮獲銀質大獎年,在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他創作的象牙淺刻《茅屋風清》雕塑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銀獎。這在象牙雕刻雕塑行業里引起了轟動。面對種種榮譽,憨厚的王建海依舊保持著農家質樸的情懷。他說,作為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象牙淺刻的代表性傳承人,我的責任不僅是要把自己的作品做得更多一些,更重要的是把這種藝術能夠傳承下去,使中國的象牙淺刻藝術長生不老,發揚光大下去。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河南中源雕塑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河南雕塑網鄭州雕塑網河南中源雕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