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龍柱是中華建筑中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沉淀的結晶,特別是從古至今,石雕龍柱一直從最早的漢朝就有記載小型的石雕龍柱,一直到后面隋唐時期,牌坊的大肆流行導致龍柱和牌坊的配搭成為一種非常主流的搭配組合,然后到宋朝以后,龍柱成為宮殿,王府裝飾的榮耀的象征,然后到如今,石雕龍柱慢慢的開始走的路越來越開闊,從大型的廣場,古建,府邸的修復,寺廟的修建,祠堂和陵墓的修建,這一步步都是完成了石雕龍柱的升級和轉型我們大致可以說一下石雕龍柱的發展周期。
石雕龍柱的創始期:石雕龍柱的創始期是非常早的,最早的記錄和現今發現的作品是在漢代時期出土的一款小型石雕龍柱的玉器,尺寸不超過10公分,簡單的描述了一個龍繞柱的一個情景,整個作品呈現不規則的平板,并無鏤空雕刻,屬于最基礎的淺雕部分,當然,從這個玉佩上面我們可以想象到,當初可能是有一些作品的存在,這個玉佩才會切合的做出當時的龍柱的形態,但是,如果單純的靠遐想,這個作品也是可以成型的,必經當年的工藝導致到作品并不完美,甚至瑕疵非常多,工藝也非常不好所以到現在實際上我們只能從文獻中找一些盤龍柱的痕跡,但是很可惜,并沒有任何的記載,但是從龍圖騰的發展痕跡來看,我們更傾向于這樣的雕刻品在時期時代就有存在,但是在后期,因為天災人禍,戰亂等因素,導致到龍柱的文化的遺漏,最少,在阿房宮里面,有具體的介紹是有類似龍柱的柱體形態的造型的作品出現過。從寺廟石雕龍柱來看,不論哪一個時期,不會推遲到隋唐。
廣場石雕龍柱雕刻石雕龍柱的發展初期:發展初期是唐朝的石雕龍柱作品,這個時期唐朝的坊間制度的建立導致到牌坊,石雕獅子等作品的大量使用,但是這些作品和石雕龍柱是不沖突的,所以慢慢的有的坊因為有錢人會比較多,所以很多人就改變了最初簡單牌坊的造型,改成了龍柱為柱體,三門,五門甚至七門,九門,十一門的龍柱牌坊的結合體特別是在高官去世以后,風光大葬的蟒形龍柱開始變得多了起來,然后因為大量作品的制作,也間接導致了龍形石雕龍柱的發展和制作,所以這個時期,龍柱大部分還是依托于牌坊而存在,沒有更多的主動存在性,就比如,它不會單獨的作為一種文化和文藝的建筑來展示,而是為了體現其他的主題元素的次要元素而存在的。
石雕龍柱的樸拙期:清中葉以前,一柱雕一龍,龍身與柱身結合為一體,整體觀之仍是細瘦的圓柱,周圍綴以少數的淺雕云朵,雕刻風格樸拙石雕龍柱的圓融期:清中葉,以圓柱盤單龍為主,不過八角柱體開始出現。龍身與柱體仍結合為一體,但腳爪開始脫離柱身呈鏤空狀,全身扭轉,曲度變大,雕刻不過度強調細節,風格趨於成熟但不失古拙風味。
石雕龍柱的成熟期:清末葉,以八角柱取代圓柱,但仍維持一柱一龍的風格,柱徑較粗,龍身比柱體浮突許多,連龍鬚及鬃毛都脫離柱身呈漏空狀,龍身間裝飾增多,除云紋外,還有人物、花鳥及水族等,細節雕刻精彩,動感十足,其高明之處在於不論龍身怎麼盤繞,柱體的線條上下仍一氣呵成石雕龍柱的繁麗期:近代以來龍柱的雕刻風格朝纖巧華麗邁進,有時一柱雕雙龍,點綴的人物及紋飾增多,佈滿整根柱子,上方出現希臘式柱頭。龍身的細部雕刻如眼、口、鱗、鬚、角、爪等線條犀利,由外觀之,柱身約是早期的二倍,已不易看出原有柱身的斷面形式,細節過多,整體給人繁密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