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公雞中的雞是人類最早馴養(yǎng)的動物之一,在距今4千多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址中,就發(fā)現(xiàn)了家雞的骨骼,而殷商時期的文字甲骨文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雞”字,周朝的《詩經(jīng)》里不只一處提到了雞,以公元前11世紀的《雞鳴篇》為最早。戰(zhàn)國時期,各國還有“雞人”的官職,專司祭祀。因為公雞有早晨鳴叫的習慣,雞鳴后日出東方,所以古人認為是雞喚起了太陽。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中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青銅“金雞”和“扶桑樹”。
《神異經(jīng)》記載:“扶桑山有玉雞,玉雞鳴則金雞鳴,金雞鳴則石雞鳴,石雞鳴則天下之雞悉鳴”扶桑樹是古代傳說中的神樹,雞飛至桑樹的高枝上啼鳴,于是就產(chǎn)生了金雞鳴叫、日出扶桑的神話。金雞也成為了太陽的使者和給人間帶來光明的神鳥。所以說石雕公雞也是非常好的。西漢初期的《韓詩外傳》中稱贊雞有“伍德”:“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
”“頭戴冠者,文也”指的是石雕公雞頭上有火紅的雞冠,就像帶著一頂漂亮的冠冕,說明雞是一種彬彬有禮的動物,含有升遷騰達的寓意“足搏距者,武也”說的是雞腳后面有突出形似足趾的“距”,顯得威武有力?!皵吃谇案叶氛?,勇也”說的是雞面對強敵而不懼,敢于爭斗的勇武精神。尤其是帶崽的公雞和母雞,在雛雞遇到危險時,會高聲尖叫,羽毛倒豎,奮起迎戰(zhàn)?!笆诚喔嬲撸室病闭f的是公雞在覓得食物后,會啼叫地呼喚母雞前來共享,母雞對自己的子女更是呵護備至。“鳴不失時者,信也”是說雄雞天天報曉,是有信義的鳥類。

幾千年來,雞伴隨著中國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每天守信報時,受到人們的贊譽和喜愛石雕公雞中的“雞”與“吉”諧音,因而雞自然成為了吉祥幸福的象征。古人認為雞能驅鬼辟邪,因此石雕公雞常被當做祭祀儀式上的祭品,人們歃血盟誓時用得也大都是雞血。過年的時候,人們將雞的畫像貼在門上,旁插桃符,以辟邪迎福。這種風俗一直傳承至今,山西大同一帶的鄉(xiāng)村仍保留著春節(jié)在門上貼公雞剪紙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