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小橋的美學構成與其他建筑物、道路等相比,既具有共性,也具有個性。如河南省臨穎縣小商橋,建于隋代還略早于著名的河北趙州安濟大石橋,雖經一千多年風風雨雨,但橋面的人與物雕工精巧別致,至今沒有變形,保存完好。它與橋梁技術的發展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二者有機結合以求工程結構和精神審視的和諧統一。基本觀點是:在充分滿足結構功能要求的同時,達到結構的外觀形貌盡量完美并與周圍相協調。它屬于現代美學中的技術美學的范疇,是技術與美的和諧統一,在石雕橋設計過程中產生,在石雕橋結構的視線中得到表現,包括“形式美”、“功能美”以及“與環境協調美”三個要素。
1.形式美由于石雕橋是在水平方向上很長的立體建筑物,縱橫方向尺度顯著不平衡,并且作為通透建筑物其觀察視角是多方向的,因而對橋梁的形式美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般主要借助于比例、對稱、韻律、重復、交替、層次等手法來完成2.功能美石雕橋不僅憑其空間構成的形式優美就足夠了,同時,使石橋明顯地體現出其功能,也是美的價值組成上一個不可缺少的素質。“功能美”就是在遵循力學理論的前提下,滿足結構功能要求的同時,在平衡并有緊張感的結構中求得內在美,在外觀上體現力動感。如石橋的動勢表現在拱的優美弧線上,清新悅目而典雅氣質。
3.與環境協調美石橋建筑和橋位及附近的空間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社會人文環境、歷史文化環境、技術經濟環境和規劃建設環境等,一起處在人們的生活空間之中,構成整體景觀它既手環境的影響制約,同時也影響著環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變化。因此,石橋不但應具有本身的技術美感,還要與周圍的景觀或整個環境相協調。在石橋的美學當中,協調有兩類:石橋本身的協調,即“個體協調”;石橋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即“公共協調”。其中,環境協調一般有三種處理方法,即消去法、融合法和強調法。
根據環境條件和橋梁規模的不同,在石橋的美學設計中常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自然而然的成為獨立的景觀,從而成為環境的主要景觀石橋的美學設計可以放手地從橋梁本身美進行處理,使石橋成為環境美的主體;對于規模不大的石橋常采用消去法,因為周圍環境景觀已經形成,不宜再突出石橋,以免影響環境協調,只能使石橋從屬于景觀,并相互適應。較為普遍的情況是采用融合法,使石橋與環境融為一體,自然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