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有著難以計數的石獅子。它們或雄踞于王公墓前,或蹲坐在宮門兩旁,雌雄成對,遙相呼應。鬈鬣巨口,莊嚴渾厚,兇悍而又嫵媚,威武而又敏捷。許多旅游者喜歡偎依獅身拍照留念,饒有趣味。現存最古老的石獅子在四川省雅安市高頤墓前,是東漢遺物。這只石獅昂首挺胸,張嘴揚頸,作行走狀。獅身還有雙翼,似有騰躍之感。保存在江蘇旬容縣梁朝陵墓前的石獅,是六朝遺物。
這種石獅子用一塊整石雕成,線條渾圓粗壯,獅身兩側也有飛翅,目光遠射,仰天震吼,神態兇猛,表現了一種守衛者的雄姿北朝的石獅子大多保存在幾個石窟里。如洛陽龍門石窟賓陽洞中的北魏石獅,它半蹲在佛座兩側,昂頭挺胸,撐開前肢作怒吼狀,造型古樸,線條簡潔有力。唐朝是我國封建文化光輝燦爛的時代,作為雕刻藝術的石獅子,也達到了高峰。石匠們采用大膽取舍、突出傳神的創作方法,使石獅子完全中國化了,也更富有藝術感染力。位于陜西咸陽市東的唐朝順陵石獅,雕刻得異常壯麗,是現存石獅中比較突出的杰作。
它頭披鬈毛,挺胸昂首,四爪強勁有力,神態盛氣凌人,顯示出大唐帝國不可一世的氣概明代以后,石獅子的雕刻和運用更加廣泛起來,不僅宮殿、府第,甚至一些住宅都用石獅子守門,以壯威觀,同時又給整個建筑憑添無限生氣。即使在門枕石、門楣、檐角等建筑部位,也往往雕刻上神態各異的石獅子,成為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裝飾和藝術欣賞品。北京的天安門、故宮、太廟、社稷壇、天壇等處都是保存明、清兩代石獅子比較多的建筑,其中尤以新華門前的那對最大。這時石獅子的形態,則趨于嘻樂之狀,久觀不厭,逗人喜愛。
天安門前的一對石獅子,是大家最熟悉的兩只石獅子都微微歪著頭,半咧著嘴,像是在笑,又像是要咬什么似的。鬣毛交圈工整成渦形半球狀,身上披掛著纓須和彩帶。右邊的雌獅子,左前肢撫著一只仰臉作玩耍狀的小乳獅,表現出母子間親切相依的感情;左邊的雄獅子,左前肢踩住一個繡球,憨態可掬。關于這對石獅子,民間還有不少神奇的傳說。流傳比較廣的說法是當年李闖王兵進北京,承天門巷戰時,闖王以千斤之力一槍搠去,誤中蹲在橋頭的石獅子腹部。
這只受了傷的石獅子疼痛難當,吼叫著跑到金水橋上,口吐鮮血至今橋頭右邊石獅子肚子上還有一個深約寸許的槍眼,白玉石橋上還可看到斑斑血跡。聞名中外的盧溝橋,金大定年間建造。橋兩邊共有一百四十個雕柱,每個柱頭上都刻著玲瓏活潑的石獅子,每只獅子又腹藏著幾只小獅子,最小的僅幾厘米,不易數清,故有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的說法。有的說獅子總在晃動;有的說當初雕刻時,就故意把一些小獅子隱藏起來,讓人看不見。明《長安客話》載:盧溝橋左右石欄刻為獅形,凡一百狀,數之輒隱其一。
中國的石獅子,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它們既是珍貴的歷史文物,更是寶貴的藝術珍品,反映出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和石雕藝術,值得我們觀賞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