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歷史,擁有豐富燦爛的傳統藝術遺產,石雕麒麟、石獅子藝術是它重要的組成部分,被推崇為瑞獸、靈獸,憑借激昂的神態,恢宏的氣勢,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藝術是歷史發展的一面鏡子,石雕麒麟、石獅子藝術形象詳細地記載了華夏幾千年的起落興衰。
在中國傳統石雕麒麟、石獅子遺存中,納入了大量的傳統文化信息,它們作為文化符號和具有明確精神內涵的典型形象,在斗轉星移的歷史歲月中,不斷地給予人們心靈的撫慰和精神的關懷然而隨著社會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這些慣常的民族智慧符號,卻面臨著蛻變或幾近消亡。通過本石雕廠的研究,以期借助石雕麒麟、石獅子這些特定的、民間的、傳統的“藝術符號”,運用現代藝術的表現方式,在現實的、大眾的公共空間完成民族傳統文化的開放與傳承,實現其在當代的心靈依附;通過對傳統的“藝術符號”所蘊涵文化內涵的溯本正源,實現傳統藝術向現代再生之境的探索,完成傳統藝術在當下的文化使命。
中國目前正處在幾千年文明發展的文化轉型期,對石雕麒麟、石獅子雕刻的比較研究,是一個有待于整體評估和認知的新課題,具有典型的范式意義經濟發展越快的民族對自己本原文化認識的愿望就越迫切,對該課題的研究可以成為我們認識自身與文化創造力的依托;可以彌補中華石雕麒麟、石獅子藝術文化研究相對薄弱的現狀,同時也為研究傳統文化的歷史提供依據。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需要對現存的石雕麒麟、石獅子文化有一個認識的深化和提升,根據學科發展的前瞻來調整學科知識結構的重組。
故而該課題的研究應該是多元、多層次的,需不斷地在補充和結構調整中,對石雕麒麟、石獅子文化遺存進行重組,以期實現對中國本土文化基因的認知,推動相關學科的建立錢學森先生提出的“地球表層學”中,把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當做了一個大的系統,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把一系列復雜問題聯系在一起,用系統全息的觀念思維發現問題、實踐和解決問題。的確,單一的科學、單一的文化己經無法適應當代社會文明的發展。
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人作為文化消費、商品消費的主體,希冀在消費活動中實現心靈慰藉與文化認同,發現民族傳統文化符號中潛藏的文化特質,尋究其民族文脈、發掘其歷史遺跡,將其作為活態的文化資源,來促進當代社會文化的發展,使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是選定本課題研究的初衷和根本動因工業文明的轉型加劇著古老的傳統藝術的流變與消亡。“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中國古老的農耕文化形態發生著急劇的變革。農耕文明是本土文化傳統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也是人類藝術發展史中一個新的文化。
石雕麒麟、石獅子研究的內容及方法本課題對中國傳統石雕麒麟、石獅子圖像進行比較,考證“石雕麒麟、石獅子”的文化功能及民俗功能如何從神性走向世俗,以及在中國兩千年的圖像遺存中頻繁出現石雕麒麟、石獅子圖像的緣由,探討麒麟與獅子圖像之間的淵源、美學趣味的差異及其文化價值所在首先是從石雕麒麟、石獅子造型入手,將石雕麒麟、石獅子造型藝術的歷史、不同的流布區域及各地區傳統麒麟、獅子造型的遺存,進行較為系統的類型整理,通過對大量的實物及圖像的比較研究,運用文獻典籍、考古文物圖像資料,結合多次實地調查及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對麒麟、獅子造型的藝術源流、風格特征、文化內涵及美學特征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和論證。為發掘、整合麒麟、獅子傳統藝術遺產,提供一個比較科學的、完整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