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總喜歡以炎黃子孫自稱,又都熟知上古時代三皇五帝的傳說。那么,黃帝真的存在嗎?三皇五帝是不是如一些人所說的只是存在于神話和傳說中呢?這些中華上古時代的先祖,到底有沒有考古證據進行支持呢?答案是有的!4000多年前,夏商的英雄傳說尚未流傳,在晉陜地區崛起的高地龍山已經演繹了數百年興亡史。
高地龍山是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學系與亞洲語言文化系李旻教授定義的,它是包含了太行山脈與河西走廊之間的龍山時代聚落與相關考古學文化及地方類型的一個概念它主要是由陜北以石峁古城為中心的北方石峁文化和中原以陶寺古城為中心的陶寺文化構成。這兩個城市的興衰起伏成為了上古中國文明的重要脈絡,與華夏起源有密切關系。一、緣起公元前,長江下游巨無霸神王之國良渚在洪水與北方敵人的打擊中轟然倒塌,長江中游以石家河古城為中心的城邦集團也在北方的打擊下日漸衰微。中華大地的文明重心在廟底溝文化滅亡近千年之后再次回到了黃河流域。
龍山后期城邑分布陜北從仰韶末期就逐漸走向繁榮,公元前,在今延安蘆山峁出現了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的城市,已發現原始宮殿、城墻、玉器、板瓦等,成為陜北一個實力強大的地方政治中心,而這僅僅是陜北文明的先行者公元前,石峁古城建立。古城初立即已有鯨吞四海之勢。其宮殿佇立于70多米高的皇城臺上,皇城臺底大頂小,頂部面積約8萬平方米、底部面積約24萬平方米,四圍筑有護坡石墻,石墻自下而上逐階內收,階階相疊,形成臺階覆斗狀之勢。皇城臺門址是目前皇城臺確認的唯一一處城門遺址自外而內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廣場、外甕城、墩臺、內甕城等,具有極強的防御能力。
皇城臺公元前,石峁古城修建了外城墻,古城面積拓展到400萬平方米,成為陜北地區當之無愧的霸主隨著石峁的強勢崛起,不遠處的晉南汾河平原也發生著巨變。二、親族同樣是在公元前,晉南地區從中原廟地溝二期文化中脫穎而出,發展出輝煌的陶寺文化。最初的陶寺古城,僅修建了面積13萬平方米的宮殿,周圍是密集的居民區和墓地。考古學家已發掘出多座王級墓地,其中有5座早期王墓。每座墓地均出土了鼉鼓、特磬及彩繪蟠龍陶盤等。證明在公元前,陶寺已進入王權時代。
陶寺墓地到了公元前,陶寺文化進入中期,正逢西北不遠處的石峁政權進入鼎盛時期而此時的陶寺可能發生了一個重大的事件——王權更迭。從目前考古材料看,陶寺中期墓地遠離陶寺早期墓地,早、中期王族使用不同的墓地,分屬不同的塋域。隨葬品組合以及所體現的禮器群也有所變化,如中期大墓崇尚玉器,流行漆器和彩繪陶器。這很可能表明兩個王族不是同一個宗族,陶寺城址早期與中期之間政權在不同的宗族或家族之間更迭。
石峁擴張之際,陶寺卻發生了王權更迭,二者有何關聯呢?孫周勇在清理皇城臺遺跡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石峁考古隊隊長孫周勇曾經提出過自己的看法“石峁和陶寺,毫無疑問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我曾經做過一個不恰當的比喻,我想它們應該是一種血親關系或者血緣關系,打斷骨頭連著筋的一種血脈關系”并且他提到:過去有學者提出,石峁文化是陶寺人北上形成的。現在的證據可能更傾向于石峁人向南遷徙,形成了陶寺文化。陶寺文化早中晚三期可能不是同一種考古學文化,陶寺中晚期最接近石峁文化。“我更傾向于認為陶寺文化根植于北方的石峁,是石峁人向南遷徙的結果。”北方河套地區從老虎山文化開始,到后來的石峁文化,文化發展是一脈相承的。
大約在距今前后,以石峁為代表的人群,由于氣候的變化,或者是其他族群的入侵等原因,導致人口向南流動值得注意的是陶寺文化在中晚期已經被石峁文化滲入。也就是說公元前,陶寺中期的政權更迭極有可能也是石峁人推動的。但是隨著武裝奪權而來的并不是對陶寺早期王族的徹底打擊,與晚期明火執仗的毀墓相比,中期人顯然離早期年代更近,對早期大墓所在更加知情,早中期王族間矛盾尖銳并出現了武力取代,但卻未見到中期人搗毀早期大墓的情況。
這又印證了陶寺與石峁人群的“血親關系”,陶寺人群與石峁人群可能是同一族群,而具有石峁背景的陶寺中期政權成立之后,陶寺與石峁也極有可能形成聯盟或者臣屬關系隨著石峁陶寺政治集團的出現,從南到中原,北到陰山橫跨數省十多萬平方公里的高地龍山呈現出極其繁榮強盛的狀態。皇城臺修復示意圖石峁古城在此期間修建了外城墻,僅城墻內就達到了400多萬平方米,周圍環繞著數十座幾十萬平方米的地方城鎮。而晉南更是成為了史前的“京畿”區域,出現空前規模的人口集中。陶寺遺址墓葬總數在一萬座以上,墓地規模顯示,陶寺居民總數遠遠超過當時其他龍山遺址。
晉南長約五十公里的汾河谷地之中的這個環崇山聚落群成為龍山社會中人口最稠密的區域這里發現的一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型聚落遺址數量超越當時其他地區同等規模遺址的總和,作為都城的陶寺修建了大城,城墻內280萬平方米,整個聚落則有430萬平方米。不遠處還有495.4萬平方米的周家莊遺址和200萬平方米的方城遺址等規模龐大的城邑。于此同時,長江中游的石家河古城終于在公元前左右走到了自己的終點,一般認為石家河正是在北方人群的打擊下滅亡的。
而這一切都說明了在良渚之后,二里頭之前,中國大地最重要和強大的政治集團已經出現三、大崩潰石峁古城最重要的發現是三十多件石雕,這些石雕集中出土于皇城臺臺頂的大臺基南護墻墻體的倒塌石塊內,有一些還鑲嵌在南護墻墻面上。絕大多數為雕刻于石塊一面的單面雕刻,以減地浮雕為主,雕刻內容可分為符號、人面、神面、動物、神獸等,有一些畫面長度近3米,以中心正臉的神面為中心,兩側對稱雕出動物和側臉人面,體現出成熟的藝術構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藝。
這些精美神秘的石雕卻可能隱含了高地龍山滅亡,乃至華夏民族來源的重要信息由石構遺跡觀察,它們并非是最初的原生堆積。雖然石料整治規整,墻體壘砌得也比較整齊,但帶有雕刻畫面的石塊,它們并沒有按應當有的規律出現在墻面上,若干件石雕的排列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甚至還有畫面倒置現象。由于石雕多表現的是神靈雕像,是應當慎重處置的藝術品,可是卻并沒有受到敬重,卻被隨意處置,這說明它們也許是前代的神靈,與石峁主體遺存無干。如此將石雕神面雜置甚至倒置,似乎還表達出一種仇視心態。
由此可判斷修建大臺基的人并非石雕的作者,而且由于對石雕作者信仰的蔑視,可以判斷二者不是一個族群由石雕集中出土于大臺基可以確定石雕并非來自外地,而是極有可能就是石峁皇城臺上原有的建筑,由于石雕具有強烈的信仰意識,這里暫且將這個建筑稱之為“前代神廟”。從層位關系來看,大臺基南護墻年代不晚于公元前左右。通過上面三個條件,可以認為在公元前左右,石峁遭到了外敵入侵。這個侵略者在奪得石峁城之后,摧毀了先前佇立在皇城臺上的神廟。用神廟的石材建立了自己的宮殿——大臺基及上面的建筑群。
石峁遭受入侵的另一個表現是石峁東門城防體系的完善石峁東門屬于雙臺雙墻雙門塾,是世界城建史中最復雜、控制力最強的設計。也是我國甕城、馬面、角臺的先例。有如此強大恢弘的城防體系,就必然有與之對應的攻城手段,而石峁城門的設計極有可能就是基于長期戰爭的經驗。發掘表明石峁東門址分為上下層,經歷過重建。而外甕城石也經過多次修繕,北端石墻內側還發現了晚期的活動面疊壓于散亂的石塊之上,因此推測外甕城在石墻廢棄之后進行過重建。
考古研究表明石峁東門址的重建正是在公元前,也就是入侵之后可推斷入侵者繼續使用并重新修建了破損的城墻和城門。石峁東門址復原前代石峁政權的崩潰并非一個孤立事件,同樣在公元前,高地龍山的另一個中心陶寺也遭到了慘烈入侵。其集中表現為城墻被毀,早期和中期王墓被毀。據發掘報告,陶寺遺址明顯的毀墓對象均是當時身份地位崇高者,且以王者為最主要對象。毀墓者有意而為,目標明確,目的就是掘墳曝尸。入侵者掃蕩了整個晉南,此后陶寺進入到晚期文化。
被牛角貫陰殘害的陶寺女人石峁和陶寺在公元前的情況如出一轍,特別是針對原統治者信仰的褻瀆,這表明入侵者和高地龍山不是一個族群而侵略者占領廣大土地卻并沒有發展出媲美石峁和陶寺的城市,反而繼續使用石峁、陶寺等城市百年以上。筆者推測侵略者文明程度相對要低一些。此次入侵之后,高地龍山衰落,中原的文明星火卻在河洛地區點燃。更換了統治者的晉南地區后的公元前就消亡了,而石峁則一直持續到公元前。
隨著石峁的崩潰,興盛數百年的高地龍山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從河洛燃起的文明之火卻在此時成為燎原之勢,二里頭及其之后的偃師城、鄭州城共同開啟了屬于中國信史的夏商周王朝時代四、傳承華夏從何而來?相信讀到此處的都會冒出這個疑問。高地龍山興盛的公元前2300到公元前正好是中國五帝到夏朝初期。二者有何關系?在與文獻比對之后,很多學者認為陶寺遺址就是傳說中帝堯的都城平陽。陶寺無論在年代、地望還是內涵均符合平陽的說法。而且分子人類學表明陶寺人群Y染色體單倍群均為O3。筆者也認為陶寺屬于諸夏人群的重要城址,特別是晉南區域密集的聚落,非常符合史料中五帝時代的描述。
如果說陶寺屬于華夏族群,那與陶寺具有“血親聯系”的石峁呢?下圖是筆者根據石峁石雕和后世藝術作品做的比較從下面四組圖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到,石峁石雕無論在動物崇拜還是人物形象上均與后期中華文明有相似之處。而且有可能夔龍或者饕餮紋就是起源于石峁。那么從這個角度講,石峁前代人群或許就是諸夏人群之一。而高地龍山的輝煌也成為后世關于五帝及早夏社會的集體記憶。而高地龍山的入侵者是誰,現在還不可知。
但是陜西考古研究院有文章認為,龍山時代晚期至夏紀年階段,河套、陜北及鄰近的晉中、晉北以及太行山北端東麓的冀西北地區突現一批齊家文化的遺存或因素在時間及空間上和入侵事件非常接近。而陜北在石峁之后,發展成為朱開溝文化,此后成為與商周對立的鬼方、犬戎、狄人等勢力。筆者猜測狄人正是這批入侵者的后代,由于其中還有大量入侵之后遺留原石峁的先民,后來也融入了入侵者,故古人認為戎狄也是黃帝之后。若以此推論,則最符合石峁古城的身份就是史料及神話傳說中的幽都,《尚書·堯典》提到:于是舜歸而言于帝,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列子·湯問》提到: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
從史料可以看到共工所在的幽都勢力非常強,而且符合時間與地理位置當然,也有認為石峁屬于黃帝都城的,目前均無法證實。最后,本文僅是通過現有考古資料所作推測,并非科學結論,望觀者勿以此為據傳播未經科學證實的觀點。
參考文獻:《“石峁人”或屬北狄先民》韓建業《河套地區齊家文化遺存的界定及其意義——兼論西部文化東進與北方邊地文化的聚合歷程》馬明志《先秦城邑考古》許宏《石峁外城東門址和早期城建技術》國慶華;孫周勇;邵晶《石峁遺址,一座影響深遠的史前最大城址》孫周勇《重返夏墟:社會記憶與經典的發生》李旻《石峁皇城臺呈現宮城形制》孫周勇;邵晶;邸楠《陜西神木縣石峁城址皇城臺地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隊神木縣石峁遺址管理處《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地點發現精美石雕》考古匯《石峁石雕|遠古神廟的蹤影》器晤《試論石峁城址的年代及修建過程》邵晶《試析陶寺遺址的“毀墓”現象》高江濤《陜北神木石峁遺址即“不周山”——對石峁遺址的若干考古文化學探想》胡義成;曾文芳;趙東《石峁是華夏族祖先黃帝的居邑》沈長云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秋蘭菁,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