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佛塔、石塔、寶塔按照外部造型分類:早期的石雕佛塔按照形制有以下幾種,亭閣式塔、樓閣式塔、密檐式塔、經幢式塔、經塔、造像塔、喇嘛塔等。其中樓閣式塔和密檐式塔是大型佛塔的主要類型,而小型塔里面主要包括了亭閣式塔、經幢式塔、造像塔、經塔。樓閣式石雕佛塔、石塔、寶塔在中國本土產生的第一種塔,唐代之前大多是木結構的樓閣式塔,之后就以石雕結構的居多了。樓閣式塔仿造中國的樓閣所建,大多可登臨供遠眺之用。
密檐式石雕佛塔、石塔、寶塔在山西地區是在唐代一直就有實物存在,尤其是到了遼代以后數量逐漸超過樓閣式塔成為了佛塔形制的主流喇嘛塔石雕佛塔、石塔、寶塔在山西元代之前的佛塔實物里面也占有一席之地,不過數量不多,規模相對較小,而且大多保存不好,只是到了元代才有了五臺山白塔和圓果寺阿育王塔這兩個較有規模相對完整的實例出現。寺院佛教石塔是宋代以前運用比較廣泛的形式,宋代開始使用就比較少了。亭閣式塔主要是用于墓塔等紀念性質的單層小型塔,砌體結構的較多。
造像塔都是石材雕刻而成,塔外表都有很豐富的佛像雕刻等裝飾,其實嚴格來講造像塔更像是在雕刻作品上反映的佛塔及佛教元素的一個集合體,而且造像塔一般都是成批出現的石雕經幢其實是在唐宋時期由經塔演變而來的,這兩種小型塔均為石材雕刻而成,最早是表面都有經文雕刻,到了后期演變成為了佛像或者花紋。到了元代還出現了一些形制不同于傳統的新型佛塔,我將其稱為異型塔。這種塔沒有什么規律可循,數量較少所以這里就不做過多介紹了。
隨著佛教的發展演變,佛塔的建造意義也更加廣泛,有的為供奉佛舍利而建,有的為尊釋伽之遺物而建,有的為敬八尊佛而建,有的為珍藏經頌而建,有的還為埋葬眾僧而建,等等不一各種佛塔其平面形狀、立面體量、高度、檐數各有不同,在組合上還有單塔、雙塔、三塔、五塔和群塔我國的佛塔,不僅以其造型的英姿雄貌吸引著人們,而且還以源遠流長、技藝精湛的傳統裝修和裝飾,向人們展示了我國建筑藝術的魅力。建筑在室外的佛塔是這樣,供奉在宮中的佛塔更是如此。它們經常用金、銀、珠寶、翡翠等珍貴的材料進行鑄造,雕鏤和鑲嵌,更顯示了石雕佛塔裝飾的高度藝術性。
如故宮博物院珍寶館里供人觀賞的稀世珍寶—乾隆金發塔,歲月已流逝了200余年,依然閃閃發光,顯示出當年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