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牌坊為明、清兩代特有之裝飾建筑,蓋自漢代之闕,六朝之標,唐宋之烏頭門欞星門演變形成者也。明代牌坊之最著者,莫如河北昌平明長陵之石雕牌坊,亦為現存牌坊最古之例。清代牌坊之制,亦與殿屋橋梁同,經工部制定做法,其形制以木構為主,木構以柱額構成若干間,額上施斗拱,其上蓋瓦頂。北京正陽門外五牌樓及城內東西四牌樓,大高玄殿牌樓,皆比式顯著之例。石雕牌坊乃以石模仿木牌樓者,因材料之不同,遂產生風趣迥異之比例。
如東陵西陵之石雕牌坊皆為此式要例,而以明長陵牌坊為藍本者也琉璃牌坊在結構上實為磚砌之券門,而在其表面以琉璃瓦砌作牌坊之形以為裝飾者,故在權衡比例上,與木石雕牌坊實無相同之點。江南廟宇民居多喜于門前墻壁以磚石砌作牌坊形,亦此式另一表現也。我國各地城市鄉村的古道街口、津渡橋頭,屹立著一座座歷盡滄桑、造型優美的石雕牌坊,像一本本石頭的史書,記載著歷史上的禮教、習俗、人物故事,像一首首抒情的樂章,訴說著人間的悲歡離合。
當人們去閱讀這本史書、聆聽這首樂曲時,除了獲得愉悅的美感外,常常會引起深沉的遐思和人生的感悟,這是我國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前文談到的歙縣城里的許國石雕牌坊和棠樾村的牌坊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徽州牌坊地方特色的突出代表。石雕牌坊也已成為城市的裝飾品。因為它不僅擁有著美好的寓意而且還代表著崇高的境界,它是吉祥是神圣的象征。從而使牌坊家族千百年來繁衍發展丁口興旺,石雕牌坊文化經久不衰,繁榮興盛。石匠們與其說是建筑師,倒不如說是雕刻家。由于雕刻石雕牌坊的石材大小和重量的局限,庵上坊這座石雕牌坊算不上高大雄偉,總體結構也不復雜。
就像歷史記載中的那樣,石匠們的技藝更多地體現在雕刻方面,而這一點也正是庵上人最津津樂道的石雕牌坊自身承載的文化重量。牌坊是由漢代石闕,六朝之標,唐、宋之烏頭門、欞星門演變而來的。欞星原作靈星,靈星即天田星。漢高祖規定:祭天要先祭靈星。到宋仁宗天圣六年,筑郊壇外垣,設置靈星門。后移置孔廟,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后來人們認為漢代祭祀靈星是為了祈求豐年,與孔廟無關。又見門形如窗欞,于是改靈星為欞星。
宋元以后,尤其是明清,這種建筑不僅置于郊壇、孔廟,還建于廟宇、陵園、祠堂、衙署、和園林前后街旁、里前、路口也不僅用于祭天、祀孔,還用于褒揚功德,旌表節烈等等,于是靈星門不僅一變成欞星門,而且會再變為石雕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