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走進寺廟,遁入佛門風光,總能在寺廟中看到各式各樣的石雕佛像;這些石雕佛像雖然形態(tài)不一,但是卻都是慈眉善目、儒雅莊嚴的樣貌;總能給前去禮拜的信眾帶來內心的安定。實際上,在中國的佛教寺廟中會供奉著很多種石雕佛像,又其身份不同,佛像的外觀、材質、種類也會不同,佛相根據身份,又分為諸佛、諸菩薩、明王、天等數種。
佛教文化在歷史長河發(fā)展中,地區(qū)文化的差異導致每個地方的佛教文化藝術都有所差別,大致可分為漢傳,藏傳和南傳佛教,根據文化不同,雕刻時佛像的面相造型也不同但大多數的佛像雕塑還是顯得親切、莊嚴的,表現(xiàn)了慈祥、優(yōu)美、寧靜的審美情調。下面跟隨小編來簡單了解一下不同地區(qū)的石雕佛像雕塑的特點吧。漢傳佛教又被稱為北傳佛教,是中國除了西藏和云南以外大部分地區(qū)流行的佛法;比如四大佛教圣地,終南山,少林寺,東林寺,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壁畫等等都是代表。由于我們的地理位置在印度北邊,所以也被稱為是北傳佛教。
我國的漢傳佛教與諸子百家等本地文化相互影響之后,佛法中也增加了許多儒家和道家的文化要素;也讓漢傳佛教的石雕佛像特點有了顯著的不同,漢傳佛法的佛菩薩像絕大部分都是莊嚴儒雅、面相豐滿、敦厚溫和、不怒自威、色彩鮮明、輪廓清晰等;這與漢唐時期的文化十分相似,也體現(xiàn)了佛教文化與歷史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合和影響藏傳佛教,顧名思義,就是主要盛行于西藏地區(qū)的佛法。藏傳佛教里的石雕佛像大多造型豐富奇特,它有著龐大的神系,石雕佛像風格追求靈異、神秘,更加強調人體的官能美,衣冠復雜而體現(xiàn)多樣性,品種繁多,風格各異。
有慈眉善目、面貌安詳地顯宗像;兇神惡煞、多首多臂的密宗像;嫵媚動人的度母像;極美與極丑、極惡與極善,匯聚一堂……看完藏傳佛像是不是感覺與我們寺廟常見的漢傳佛區(qū)別不小啊?因漢傳佛教自印度傳入,經過長時間的演變,融入中國傳統(tǒng)觀念,佛像形成一個體系,形象、姿態(tài)、服飾等均有一定的規(guī)范南傳佛教,也被稱為是小乘佛教,主要盛行于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老撾;以及我國的云南省。南傳佛教中的石雕佛像大多身軀瘦長,臉型秀麗,肉鬢高聳披著薄薄的圓領袈裟,基本是沒有衣紋或者是布滿了衣紋的形態(tài)。比如傣族佛寺佛座上供奉釋迦牟尼坐像,佛祖的耳朵奇特,又長又寬,呈兩耳垂肩狀。佛像的身材也略顯瘦削,眉清目秀的樣子。
通過以上對三個不同地區(qū)和時期的佛教文化的了解,不難看出,不同地區(qū)的文化對佛教文化的影響很大,由此也會使得不同地區(qū)的石雕佛像呈現(xiàn)出獨特和別樣的風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