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佛教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到處都流淌著佛教文化。作品內容多為佛像和經文兩種,尤以佛像為多,如釋迦牟尼、五方佛、三世佛、觀音、普賢、金剛手、彌勒等,再如藏傳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宗喀巴等等。從古至今,許多地方的人們都喜歡興建寺廟,用來供奉他們的守護神,也就是人們所信仰的佛教諸神菩薩。簡而言之,寺廟就是人們宗教信仰的皈依之地,也是佛教文化的匯聚之所;供奉在寺廟中的各種石雕佛像,便是人們精神信仰的寄托所在。人們通過寺廟中供奉的石雕佛像,將虛無縹緲的佛教信仰變成實際存在的佛像雕塑上,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無邊的佛法和璀璨的佛教文化。
但是佛教中的諸佛菩薩因為身份不同,在形象和造型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有些石雕佛像經常出現在各大寺廟中比如釋迦牟尼佛,幾乎在每一座寺廟的主體建筑,或是大雄寶殿的正殿中都會擺放一尊釋迦牟尼佛,這些擺放在室內的大多是采用漢白玉雕刻或者是木雕的。而石雕釋迦牟尼佛則一般擺放在露天場所,比如寺廟大型廣場上等等。通常情況下,擺放在露天場所的石雕釋迦摩尼佛都是較大型的,其雄偉挺拔的身姿和莊嚴肅穆的神態(tài),向我們展示了佛法的崇高和偉岸。其次,是我們都喜愛并熟知的石雕彌勒佛像,有些寺廟會選擇擺放在寺廟天王殿的廣場前。
石雕彌勒佛的造型多為胖胖的和尚模樣,笑口常開、袒胸露乳的樣子十分親切;笑瞇瞇的眼睛十分有感染力,能讓人瞬間忘卻煩惱跟著會心一笑石雕彌勒佛的造型也很多樣化,有五子戲石雕彌勒佛、玉如意石雕彌勒佛、佛珠石雕彌勒佛、元寶石雕彌勒佛等等。再者是十分常見的石雕觀音,盡管石雕觀音的造型十分豐富,但是寺廟中出鏡率較高的應該是石雕滴水觀音像。通常情況下,寺廟將石雕滴水觀音像擺放在寺院的放生池中;讓婀娜多姿的石雕觀音與池塘里艷麗的荷花融為一體。石雕滴水觀音的凈瓶中流淌著純凈之水,流動的水和清脆的流水聲將寺廟的禪意,烘托得更加淋漓盡致。
除此之外,寺廟中常見的石雕佛像還有鎮(zhèn)守山門的石雕哼哈二將和石雕四大天王像;有些寺廟內還會設置羅漢堂,里面也會布設石雕羅漢像等等這些石雕佛像在寺廟中都十分常見,豐富多彩的石雕佛像不僅外貌形態(tài)不同,所代表的佛教文化也各不相同;人們通過朝拜寺廟中的這些石雕佛像,能更好地學習和傳承佛教文化思想。形態(tài)各異的石雕佛像已經逐漸形成了佛教文化傳承的紐帶,人們通過實物化的佛像石雕塑,能更真切地感受無邊的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