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龍柱是從中國古代就出現的一種石雕工藝擺件,人們在石雕龍柱加工過程中,需要了解到很多石雕龍柱在造型,藝術方面的不足,或者形態,工藝方面的缺陷,然后不斷改進造型,讓石雕龍柱更加符合現代石雕工藝的美感,滿足人們對于石雕藝術的追求和遐想,然后推動石雕在繼承傳統與時代創新中,向著促進民族性與國際性的融合不斷努力發展創新,實現石雕的傳統雕刻與現代雕刻多元一體、和合為一的發展格局。
廣場石雕龍柱雕刻樣式:單龍繞柱,自天而降,怒目張日,做呼嘯狀,有祥云、仙人騎瑞獸;蟠龍日角加深,上唇翹起,雙角分叉,扇形鱗片,體型健碩,爪部粗壯,前爪抓龍珠:單龍繞柱,騰空而起,柱上有祥云瑞獸,仙人做仙游狀,常與天龍柱配對;蟠龍觸須自然下垂,體態和腿部修長剛健,扇形鱗片寺院常用的雙龍繞柱,“一上一下”做呼嘯狀,伴有祥云、瑞獸、仙人等;雙角分叉,上端一條龍日含珠子,爪部粗壯,扇形鱗片;寺院、廣場常用的九龍繞柱,常見有一至兩條大龍,其余為小龍,雙角分叉,額頭有凸點,觸須上揚,日含龍珠,眉毛呈自梳式,毛發和胡子為自束形。龍體游離于柱體,扇形鱗片:龍居上方,鳳凰居下方,兩者和諧統一,其間穿插人物走獸,是近現代所流行的一種雕飾風格。
龍觸須后仰,扇形鱗片;安海龍山寺的石雕龍柱:青石雕就,透雕,內六角柱,單龍龍的形態、特點與現存于嘉慶時期石雕龍柱無甚差別。雕工則比嘉慶時期精細繁雜的多,整柱幾乎全部采用透雕工藝,連云朵也不例外。柱身并飾以彩繪和貼金,顯得雍容華貴,氣派不凡,只是太過繁縛,藝術性不足。這對龍柱還有一奇妙之處,即假如用器物輕敲柱身,西柱發出鏗鏘之聲,東柱聲音吵啞。“左若清磐,右若紅魚。”俗稱雌雄雙龍石柱。此類雌雄雙龍石柱東岳廟尚有一對。
寺廟石雕龍柱及龍壁文化此對龍柱的透雕度比法雨堂龍柱高,不僅在頭部,而且身部、尾部都有此起彼伏的離柱雕工;同時在柱體裝飾上除朵云外出現新的內容,如仙人或腳踏祥云,或騎神獸在龍的體側、云際間自由自在遨游,鯉魚、蚌、章魚、海龜等海獸出沒于波濤浪谷之中臺灣首廟天壇咸豐時期石雕龍柱:白石雕就,高浮雕,內圓柱,單龍繞柱。龍鱗身、鹿角、蝦須、鬼眼、雞胸、鷹爪、鰭背。一足踏滔滔波浪,一足握帶環圓珠。龍雖昂首挺胸,蜿蜒起伏于云海之中,但氣勢萎靡不振。全無神龍現世時的雷霆萬鈞之勢。與前朝同類石雕龍柱的藝術水平不可同日而語,更無法與青石類石雕龍柱相比擬。臺灣首廟天壇同治時期石雕龍柱:青石雕就,高浮雕,內圓柱,單龍繞柱。龍鱗身、鹿角、蝦須、鬼眼、雞胸、鷹爪、鰭背。
一足踏滔滔波浪,一足握帶環圓珠張口吐舌,昂首挺胸。云端雕人物。此對龍柱除卻透雕度不如廈門博物館嘉慶時期的石雕龍柱外,余皆類似。臺灣金山慈護宮同治時期石雕龍柱:青石雕就,高浮雕,內八角柱,單龍繞柱。龍鱗身、鹿角、蝦須、鬼眼、鷹爪、鰭背。一足踏滔滔波浪,一足握帶環圓珠。云端雕人物。張口吐舌,昂首挺胸,似乎正龍吟于天地之間,勢如從天而降,又若欲騰空而去。
這些都是古代比較著名的石雕龍柱案例,其實中國還有很多從宋朝以來建立的很多龍柱造型,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的龍柱因為腐朽,老化,外表變得有些模糊不清,我們只能簡單舉一些過去的龍柱和現代的做一個簡單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