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胖胖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文字記載和傳說中的一些銅鑄像,兩千多年以前的秦始皇時代,中國已經鑄造了十二尊巨型銅像群。時間在秦始皇消滅六國之后,將繳獲各國的銅兵器銷毀熔化,鑄成人像。《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說:“二十六年大醵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鏞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官廷中。
”《漢書五行志》也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于臨洮,天戒若曰:勿大為夷狄之行,將受其禍,是歲始皇初并六國,及喜以為瑞,銷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像之”《水經注》中還提到十二金人胸前有李斯書寫的銘文:“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為郡縣,正法律,同度量”等文字。現鐘鏞金人早已不存,但它說明了秦始皇時就已經有了大型城市紀念性銅像的存在。十二尊巨型銅像群秦始皇傾全國的銅料用以鑄造十二金人的目的,是想杜絕武裝反叛者制造武器的原料。客觀上,這些巨型銅像群已和封建城市的宮苑建筑相配合了。
雖則秦代銅像的內容及形式,還未了解得十分具體,尚需考據,但這些銅鑄人像群的規模,實為世界美術史所罕見的至于十二金人始建時安裝在什么地方,尚需要進一步去研究;因為收繳六國的兵器庫是在咸陽,而記載中的十二金人卻是安置在漢代長安城里的長樂宮門外。長樂宮為秦始皇初建的官殿,原名興樂宮,秦亡以后,漢高祖五年加以修飾,始改名為長樂宮。
tongxiang在歷史上又沒有關于遷移這十二“金人”的記載,因此,這些金人可能在秦代就是安放在興樂宮前的建筑雕刻,這群耗費近三百萬斤銅的雕塑群,正是古代城市雕塑中的大型銅鑄群像中的重要作品銅鑄仙人像出現在漢太初元年,當時長安城內興建了北宮。明光宮、建章官等大型宮殿建筑群,并在建章宮的西面建立有高“五十丈”的神明臺,臺上立著手捧承露盤的銅鑄仙人像,這是佛教在中國盛行之前的中國神話雕刻,它顯示出統治階級的信仰,成為城市雕塑中反映意識的藝術形態。可見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就已運用青銅的精密鑄造技術,制作出城市大型雕塑的藝術人像了。銅是古代珍貴的金屬,難以得到廣泛的使用,而石塊為天然生成。
因而石雕藝術的發展,就成為城市雕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了秦代金人雕塑早在秦昭襄王公元前306一前時,蜀郡太守李冰,就命匠人作石犀牛以鎮水妖,這是以石雕作為城市及城郊大型雕塑的例證。又西安府志記載:“始皇引滑為長池,東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筑為蓬萊山,刻石為鯨魚,長二百尺,亦為藍池坡。”又在長池兩岸作牽牛織女石雕像。秦始皇造橋于渭水時,又曾刻力士孟賁雕像立于渭水橋頭。這些秦代雕刻今天只見諸于文字記載。
漢代漢武帝劉徹操練水軍,修鑿昆明池為了象征天河、雕刻有石鯨及牽牛織女石像這些又都是裝飾長安城的石雕像。這類秦漢的城市雕塑造型藝術,只不過是一鱗半爪,但也顯示了古代中國雕塑的氣魄與智慧。此外,古代城市還有多種形式的城市雕刻,比如現仍存得以漢闕為代表的建筑浮雕就異常精彩。以趙州安濟橋為代表的隋代橋梁裝飾浮雕,技藝巧妙,湖北襄樊市的綠影壁上的浮雕,也別有風格,如此等等,都是城市建筑浮雕的先例。
牽牛織女石像我們僅從部分文獻記載中了解到秦漢兩代大型銅鑄像的幾例來看,也能理解到當時的城市建筑和室外雕刻相配合的雄偉圖像至于長池建造中配合了牛郎織女石刻于池的兩岸,置石鯨于水中,正是運用石雕把神話傳說形象化的設計,使長池石雕增加了內涵,原意當能為觀眾所理解,也就增加了長池風景區的生命感與情趣。這種游覽區工程與室外雕刻相結合的設想,顯示了古代中國巨匠、大師們在建造城市園林時重視園林與雕刻相結合的意境,可惜秦代的牛郎、織女和石魚的食物已經無存了。至于力士孟賁的石雕像,既是渭水大橋的裝飾,也是帶有紀念性意味的城市雕刻。
渭水大橋的裝飾雖則城郊的摩巖和陵墓雕刻,仍然不斷出現但外來藝術的壟斷終于迫使城市雕塑衰退了。在“事死如事生觀念統治著中國封建社會的年代,城郊的陵墓早成為石雕聚集的場所。秦始皇陵前也放置有巨型的石獸,杰出的霍去病墓前石雕和唐代陵墓前如《昭陵六駿》等精彩的雕刻藝術,都是配合皇陵的作品。而皇陵的選擇也是在都市的郊區。傳到明代,十三個皇帝的陵墓,也是分布在京郊。它在北京城的北面,背靠群山,前面是北京的扇形開闊地帶。這些帝王的陵墓似乎在保護他們的后代去統治舊的北京。
陵墓前的石雕成為陵墓所在地的標志明清兩代城市雕塑很少,紫禁城的雕塑是有代表性的。紫禁城的雕刻,顯示出經過周密的規劃和設計,它和建筑緊密相配,巧妙結合。紫禁城的雕刻秦漢雕刻的氣魄浩大,時代特色鮮明,是封建社會上升期的杰作。北京紫禁城內雕刻華麗,技藝精湛為藝術珍品。但已失去秦漢時的氣派了。各種宗教的傳播與競爭,經常利用雕刻、摩巖石刻及露天造像對環境有很大影響,正如四川樂山大佛及福建泉州老君巖造像。
至于云岡露天大佛,龍門奉先寺的大佛像等等,原先雖有廟宇遮蓋,但廟宇倒塌后神像已成為露天雕刻,實際上也影響一個地區的面貌除宗教雕刻外,我國沿海城市也出現過一些廣場、園林及建筑群中的室外雕塑作品。清代王朝被推翻以后,我國先后出現過一些城市紀念性雕塑,在廣州市先烈路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碑后,有一座用麻石建造的“記功坊”,上半部以七十二塊石砌成金字塔形坊頂,頂上矗立一座高舉火炬的自由神像,象征著七十二烈士是為自由而壯烈犧牲的英雄。參考資料《中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