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樓作為中國古代傳播下來的一種建筑藝術,它在中國文明中的意義是無窮的,其位置是無法代替的。中國石雕藝術文明源遠流長,并且在許多文明藝術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藝術品種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珍寶。石牌樓藝術是中國石雕文明的一種表現形式,和石雕獅子、麒麟、貔貅、大象等瑞獸不一樣。石牌樓并不是對物體的仿照,而是在一大塊石料的外表做浮雕形狀的雕琢。
石牌樓雕飾的紋樣線條纖細流暢,有的層層鏤空,顯然風格為模仿南方浙江等地的木雕牌樓已經完全失去了石建筑的特點,裝飾技法無可挑剔,但是總體的裝飾效果卻顯得繁瑣、累贅。隨著時間的推移,石牌樓建筑的發展不再如此勁力的去仿制木牌樓的形式,有的根據石料的特點對木結構傳統的樣式進行簡化處理,屋頂和出檐都縮小了尺寸,比例下大上小,表現上突出了石料的厚重。裝飾上也有了自己的特色。特別在一些有記功形制的石牌樓上,因為有留名的需要所以都用抗風雨的石料來建造。
石雕裝飾除了常見的卷草、緩帶、回紋、席紋等做底子外,還運用了許多的動物形象結合文化來象征功德的內涵石雕麒麟、浮雕鹿、浮雕鶴古代稱為仁獸,通常用來表示文才。有吉祥的含義:獅子、虎、豹是猛獸,代表武功,表示威嚴。其中獸中之仁的石獅子是最常見的裝飾題材,有智勇雙全的內涵,有用浮雕的方式出現在粱仿、夾桿石上的平面裝飾,還有干脆以整個的形象一前一后蹲坐在扶持牌樓的立柱,好像是守門的神獸,透著威嚴的感覺。石牌樓的位置一般來說都是放在一組建筑群的最前面,標志著建筑群的范圍,起到一種迎接的作用。
他的外形也和傳統的大門十分的類似所以他的前身也就是院落的大門。五開間的石牌樓的形式,頂子是龐殿頂,立柱做沖天式或者傳統樣式。為了便于車輛的通行,將中間的四根柱子不落地改為懸在空中的垂花柱,這種不破壞原有風格的改變既適應了現代的需要又不失古老的韻味,凌空跨過馬路,與前門相呼應,成為一道特色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