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麒麟,簡稱麟,是中國古人對自然界中的鹿、犀、牛、馬、狼、羊等動物,經過多元容合而創造出來的一種神物,所謂“毛蟲三百六十而麟為之長”《大戴札記》。其形象說法不一,有的說麟是“麇身,馬足,牛尾,黃色,圓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鐘呂”《草木藐》,有的說麟是“麇身,牛尾,狼額,馬蹄”《京房易傳》,還有說是“羊頭”、“狼頭”的。
明代人夏元吉則從石雕麒麟的形象中看到了“龍首”、“鳳臆”,和“龜文”,他在《麒麟賦》中描繪道:“豐骨神異,靈毛瑩潔、霞明龍首,云擁鳳臆星眸眩兮昆耀,龜文燦兮煜熘。牛尾拂兮生風,麇身動兮散雪。蹄馬蹄兮香塵接腕,聳肉角兮玉山貫額。”發展至當代,有人將麒麟的體貌特征總結描述為:龍頭,鹿角,豬鼻,虎背,熊腰,獅身,魚鱗,鳳尾,馬蹄。在古人心目中,麟是“木精”,是“仁獸”、“瑞獸”,是“毛蟲之長”、“毛類之俊”,“四靈之首,百獸之先”。
它“含信懷義,音中律呂,步中規矩,擇土而踐,彬彬然,動則有容儀”;它“游必擇土,翔必后處,不履生蟲,不折生草”,甚至“不犯陷阱,不罹罘網”它罕見的長壽,少則活一千年,多則達三千歲。它和有德之君相配合,“王者至,仁則出”,“德至鳥獸則麒麟臻”。據說孔子曾為一只左腿被打斷的麒麟而流淚。有人問他原由,孔子說:麟是有明王當政時才出來的,這只麟出來的不是時候,因而遭到傷害,我因此而傷感。于是,我們在史籍中看到了許多麒麟“有明王則見”的情形,如“黃帝時,麒麟游于郊藪”、“唐虞之世,麟鳳游于田”、禹時“麒麟步于庭”等等。
顯然,麒麟崇拜和龍鳳崇拜一樣,也是古人對身外世界,尤其是對動物界疑惑、敬畏、理解、崇拜的產物,所謂“麒麟之于走獸,鳳凰之于飛鳥……出于其類,拔乎其萃”,也總是寄托著、體現著古人對理想社會、對仁道德政、對賢明君主的向往和贊美麒麟雕刻的神性可以用兆瑞、通靈、秉德、體仁、顯貴等來概括。吉祥嘉瑞是這些神性的集中表現。所謂“獸則麒麟角端”》),“恩及羽蟲,則麒麟至,張網焚林,則麒麟去”,“天下太平則至”。相傳孔子將生未生之時,有麒麟吐玉書于山東曲阜闕里人家,孔子的母親顏徵在明白這是祥瑞的征兆,就將一條繡紱系在麒麟的角上。麒麟便帶著這條絲繩兒,在闕里歇宿了一夜,第二天才離去。不久,孔子,這位未來的大圣人就降臨到人間。
從此,便有了“麒麟送子”一說后世的人們多雕刻、刺繡、繪制以“麒麟送子”為題材、為內容的石雕工藝品、金銀項鏈、掛作、帽飾、裹肚、圖畫等,作為祝賀親友得子的佳好禮品。石雕貔貅與麒麟的區別主要在兩點:貔貅是豹虎類的趾狀足,麒麟馬羊類的蹄形足;貔貅身無麟甲,而麒麟身生麟甲。貔貅與麒麟的相似之處主要在頭部:兩者都長著一個所謂的“龍頭”。貔貅與石雕麒麟的關系,更重要的還是同在瑞獸之列,都是人們喜歡的吉祥物,所謂“人不親行親”。
近年有人將具有驅災辟邪、招財納福功能的“五瑞獸”排了個次序,分別是貔貅、麒麟、石獅子、龍龜、金蟾石雕貔貅居首位,接下來便是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