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對馬的形象刻劃,過去人們曾通過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墓俑,以及漢墓壁畫等載體有所了解。例如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馬俑所表現出的藝術成就,便早己令世人驚嘆不已。不過這時她們多是實用騎乘的面目出現,多多少少還是限制了藝術家們藝術想像力的發揮。
只有當年甘肅武威雷臺東漢墓中那件“馬踏飛燕”銅雕橫空出世以后,我們才真正地領悟到了,漢代的藝術家對于馬的精髓的理解已到了何等出神入化的程度!而其對藝術構思的運用又到了何等天馬行空的地步!甘肅武威雷臺東漢墓中出土的這件“馬踏飛燕”銅雕,“馬踏飛燕”銅雕形象逼真,肌肉飽滿,骨骼剛健,氣韻生動,早己是一件舉世聞名的藝術珍品從其出土之日起,便引來了無數的目光與贊嘆。其肌肉的飽滿勻稱,骨骼的剛健有力,以及細部刻劃的準確逼真,曾讓人認定她是一件漢代的相馬法式。但見她昂首奮蹄,疾馳如風,對側快步的步伐矯健無比,風馳電掣般的速度,令其騰空而起,于是,一只正在奮翅疾飛的鳥兒便被踏在了腳下。鳥兒槍惶回顧,要看清是何方神圣。這讓人不由得想起唐人李賀的詩句:“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這一藝術構思,不僅表達了駿馬的神速,更絕的是將整件作品的重心,都集中在飛鳥的身上,形成了一種絕妙的平衡絕佳的造型,精妙的構思,既使是今天看來,也仍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