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一向有尋師求法的傳統,歷史上也曾先后出現了一些佛教圣地,受到人們的朝拜。到明代,五臺山、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成為公認的佛教四大名山。這些名山景色秀麗,建筑宏偉,擁有種種佛教傳說和許多著名寺院,石雕的形體、佛像雕刻的衣飾的樣式和制作的手法,與唐代敦煌塑像如出一轍,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石雕正中雕刻的是釋迦,兩側及前面是釋迦弟子、石雕菩薩、石雕天王、童子等17尊佛像。
這些彩塑佛像面形豐潤,神態自若,服飾簡潔流暢,手法精巧熟練,是保存到現代的難得的石雕藝術珍品直到今天,五臺山仍然是佛教徒參拜的圣地和一般旅游者的游覽勝地。五臺山石雕牌坊為什么是少年奇才雕刻五臺山位于山西忻州市五臺縣東北隅,距太原230公里,傳為文殊菩薩①的道場。五臺山由五座山峰構成,總面積達2837平方公里。五峰聳峙,高出云表,峰頂沒有林木,平坦寬闊,好似土壘之臺,所以稱之為五臺。東臺望海峰,南臺錦繡峰,西臺掛月峰,北臺葉斗峰,中臺翠巖并為釋迦的脅侍,侍左方。石雕、泥塑等塑像多騎獅子。峰。
五臺之中北臺最高,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五臺山海拔高,盛夏氣候涼爽,山中最冷處終年冰雪不化,所以又名清涼山。石雕牌坊寺院石牌樓五臺山腹地的臺懷鎮,佛塔摩天,寺院林立,清流潺潺,松柏掩映。遠自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印度僧人來中國傳揚佛教,稱五臺山為文殊菩薩的演練場所,于是在這里建寺修廟,此后歷經北魏、北齊、隋、唐以至清末,五臺山寺廟陸續增修。全盛時期,寺廟多達300余座。五臺山雖幾經衰落,建筑也屢遭破壞,但迄今仍然是我國最大的佛教建筑群。
五臺山現存南禪寺、佛光寺、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睺〔hou侯〕寺、廣仁寺、圓照寺、碧山寺、鎮海寺、龍泉寺、南山寺、金閣寺、廣宗寺、巖山寺、普化寺、尊勝寺、廣濟寺、延慶寺、秘密寺等47處佛寺建筑,臺內39處,臺外八處其中最為著名的,除佛光寺和南禪寺以外,還有被稱做五臺山“五大禪處”的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和羅睺寺。其中龍泉寺的石雕牌坊號稱“華北第一石雕牌樓”請參考:華北第一石雕牌坊圖片造型工藝價格樣式介紹佛光寺地處五臺縣城東北32公里處的佛光山山腰,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后因唐武宗禁止佛教而被毀。唐大中十一年又因唐宣宗提倡佛教而重建,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被列為佛教十大名寺之一。
建于唐代的山腰大殿為正殿,座東向西,稱東大殿東大殿居高臨下,雄偉古樸,氣勢壯觀,是五臺山最大佛殿之一,無論在構造做法上,還是在造型比例上,都集中地反映了唐代石雕和木雕結構建筑的特點,在我國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佛教石雕欄板佛臺圖案介紹東大殿采用梁柱木結構作為框架,以柱子承重,以榫卯固定接頭,是一種柔性結構體系,已接近于現代框架結構。廡殿式屋頂,屋檐出挑近四米,坡度平緩,顯得舒展平穩。
殿身與屋頂之間的斗拱碩大,在整個立面中的尺度感和重量感因而特別突出,具有很好的結構作用和裝飾效果柱子向內傾,傾斜度由里向外依次加大,起到了穩定大殿的作用。大殿中央有一尊佛像。為襯托佛像的高大,建筑者有意將佛像伸出柱身,并使其后背光與后排柱頭斗拱的出挑、天花的斜度相一致,達到了佛像與建筑空間的緊密結合,加上內外槽上部繁密的天花與簡潔明快的梁枋、斗拱、精致的背光等形成強烈的對比,充分體現出唐代建筑藝術處理空間位置的特色。佛光寺的文殊殿的文殊菩薩雕刻像,其年代之久、規模之大,僅次于東大殿。
它建于金天會十五年,為節約木材,擴大空間,采用了金元時常用的建筑處理手段減柱法寺院石雕牌坊牌樓山門佛光寺的建筑堪稱瑰寶,佛光寺的唐塑、壁畫和墨跡也久負盛名,它們與建筑合稱為寺里的四絕。僅大殿內的佛壇上就有主像五尊,脅侍24尊,羅漢500尊。這些塑像布局合理,姿態各一,面目渾厚圓潤,生動逼真,線條自然流暢。正殿內現存的十幾平方米唐代壁畫,描繪了佛教故事,其中右次間內柱前額上的橫幅,人物雕刻姿態都極優美,富有唐代特征,而其顏面、胡須筆法則部分保留了漢畫的風格。
大殿左右四梁下均有唐人題字,這些墨跡字跡清晰,筆法沉勁,實在不可多得南禪寺在五臺縣城西南22公里的李家莊西側,初建年代不詳,但大殿平梁下保存的墨書題記可以證明它重建于唐朝建中三年。寺院寺廟雕刻作品石雕楊枝觀音浮雕照壁寺坐北朝南,規模不大,山門內僅有東西配殿和大殿,以及東跨院和僧房數間,除大殿外,均為明清遺物。唐武宗滅佛時,全國佛寺大都被毀,南禪寺因地處偏遠,得以幸存。南禪寺大殿與佛光寺東大殿同屬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唐代木結構建筑。
佛教石塔簡稱佛塔大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平面近似方形,屋頂為單檐歇山式殿內柱上安裝著雄健的石雕斗拱,承托住沉重的屋檐。殿內中間沒有柱子,四椽栿通達前后檐柱以外。整座建筑梁架結構簡練實用,形體美觀,加上屋頂舉折平緩,充分顯示出唐代高超的建筑技藝。大殿內有一座用精美的石雕砌成的大佛壇,壇上布滿唐代佛教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