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乘坐鄭州地鐵一號線時,有沒有注意過站點的浮雕?比如二七廣場站飛翔的鴿子,農業南路站的木版年畫,還有黃河南路站的鈞瓷?當然,有趣的遠不止這些,還有文博廣場的十八羅漢鋼塑、環保警世鐘;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門前的紅色雕塑《放眼九州》……這些都是由鄭州一群迷戀雕塑壁畫的老玩童們創作的,他們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今年63歲的張松正原來是鄭州市群眾藝術館雕塑壁畫院院長,因為癡迷雕塑,即使退休了,他也不愿丟下老本行,每周都會到以前的雕塑工作室逛逛他快退休時,正趕上鄭州地鐵一號線征集每個站點的浮雕作品,他就和他的伙伴們報名參與。他們中年齡最小的也已經61歲了。“我們就是一群愛玩的人,因為對雕塑感興趣而認識,‘革命情感’有的都已長達十多年。”張松正說著,把他的一個伙伴推向前。他叫馬亞非,河南省美術館原館長。馬亞非說,以前他一直搞行政工作,對于雕塑只是外行。其實“門外漢”不光他一個,陳宗銘之前在鄭州科技館工作,只會畫畫,對雕塑也是一竅不通。
后來,雕塑壁畫院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免費學習、鍛煉的平臺,他們這才“上了道”地鐵一號線二七廣場站、農業南路站、黃河南路站、鄭州東站站內的浮雕作品可都是出自他們之手。張松正說,他們這個圈子核心的有7人,能參與活動的至少幾十人,活動“據點”一直在雕塑壁畫院。“我的雕塑水平只是小學二年級。”72歲的陳宗銘這樣評價自己。不過,如此謙遜的他也有不少名作。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位于科學大道瑞達路口那座名叫《成功之路》的愛因斯坦雕像?它就是陳宗銘設計的,凌亂蓬松的頭發、花白俏皮的胡須,不少人第一次見它都會贊嘆一番53歲的宋文超是名下崗工人,多年前進入雕塑壁畫院學習,之后就再也沒有離開,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門前的雕塑《放眼九州》就是他的作品。“黃河風景名勝區向陽山上的炎黃二帝雕塑就是雕塑壁畫院發起人之一吳樹華的作品。”雕塑壁畫院院長楊金想說。這群老玩童的代表作還有很多,比如文博廣場的十八羅漢鋼塑、環保警世鐘等。采訪中發現,這個團隊有個特點——謙卑,他們口中談得最多的不是自己,而是對自己同伴的夸贊。
“雕塑是門藝術更是場修行”或許,張松正的這句話能解釋上邊的原因。把雕塑看成是場“修行”,他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比如,年汶川地震,吳樹華、張松正、馬亞非等人發起“用雕塑藝術支持抗震救災”,全省的雕塑、美術愛好者加入,短短一個月時間,就創作了六七十件作品,現在收藏于“建川博物館”。在年、年,這群老玩童連續舉辦“肖像培訓班”,免費授課,教喜愛肖像雕塑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