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柱是石雕中的其中一種,主要是指用天青墨玉、霞玉、緬甸玉、漢白玉、墨玉、佘太玉、砂巖、大理石、花崗石、銀灰白石、雪花白等石材玉料雕刻的龍形浮雕柱體。正殿為關帝殿,面闊三間,進深八椽,單檐懸山頂,九架前廊式建筑,斗栱五踩重昂,臺基高1.3米,建筑面積平方米,前廊四根滾龍柱雕刻精美。那么龍柱有哪些作用呢,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吧。龍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筑物,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既有道路標志的作用,又有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
那時,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作為識別道路和標志,后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作標識,石雕龍柱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后來統稱為桓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讀成了華表在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寫意見,因此它又叫謗木或誹謗木。誹謗一詞在古代是議論是非的意思,就是現代的提意見,所以它又具有現代意見箱的作用。據史書上記載,堯時的誹謗木以橫木交于柱頭,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門前的華表仍然保持了堯時誹謗木的基本形狀。石雕龍柱非常受人們的信仰及崇拜,同時它反映了民族文化中的信仰、幻想,及對于國泰民安世界之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