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藝術的進一步世俗化,宋代至明清時期的著名石雕佛像,宗教藝術的世俗化,在唐代的佛教藝術中已經日益明顯。中國佛像作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在佛像鑄造行業以青銅佛像銅雕著稱,在中國青銅佛像鑄造以佛像銅雕廠、佛像銅雕生產廠家、佛像鑄造廠三種形式存在。到了宋代,由于中國封建社會開始走向它的后期,在社會上,中上層人物廣泛追求豪華、歡樂、奢侈和享受,對世俗生活的興趣日益濃厚。同時從唐代中期以來,佛教中的禪宗壓倒其它佛教宗派。以后,還進一步出現了在理論與要求、信仰與生活完全統一起來的禪宗。
這一派主張不需要繁瑣的宗教教義和儀式;認為不必出家,也可成佛,不那樣自我犧牲、苦修苦煉,也叮成佛,而且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種超脫的心靈境界也就是成佛這些理論的必然結果就是,并不需要一種特殊對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體的偶像崇拜。于是,宗教藝術日益世俗化,以至最后完全被世俗藝術所代替,所以,麥積山石窟第165窟的宋代石雕觀音,已完全人間化和世俗化了。它與同一石窟的宋代供養人像相比除了衣著與普通人稍有不同外,已經完全是優美俊麗的婦女形象了。它比唐代具有世俗化傾向的菩薩更寫實、更逼真、更具有人情味。
有些雖不屬佛教寺廟,但屬宗教寺廟性質的神廟,如著名的山西太原晉祠圣母殿,主像圣母毫無生氣,最有生氣的卻是與圣母并列的三十三尊侍女像那神態各異、楚楚動人的優美的婦女形象,已毫無宗教寺廟的氣息了。此外,象山西大同下華嚴寺的遼代菩薩像,其中合掌露齒的脅侍菩薩面形豐滿,體態婀娜,合掌微笑,秀麗嫵媚,儼然是窈窕淑女的化身。到丁明清時期,中國佛教的石雕佛像就越來越世俗化。現存的山西平遙縣雙林寺的十八尊羅漢像和云南昆明筇竹寺的五百羅漢的彩塑像,就是典型。
前者不僅造型生動,而且注意個性刻劃,成功地表現了現實生活中間的不同年齡、不同身世、不同性格的人物的內心活動,十分耐人尋味,民間依據這些羅漢的形象特征,給他們取了許多渾名,如多言羅漢、瘦羅漢、啞吧羅漢等可見它們都是人世間的活生生的人物。至于筇竹寺的五百羅漢,更是直接取材于現實生活。他們似佛非佛,似僧非僧,有文有武,有老有少,人物的喜怒哀樂和他們的性格特征,刻劃得細膩傳神,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兩個羅漢,一個好象在講述什么有趣的見聞,另一個是那么心領神會地在傾聽,兩人的神態呼之欲出,十分傳神。再如那個手臂上站著一只癩蛤蟆的羅漢,似乎正在向你津津有味地介紹他那寶貝的來歷和了不起的妙用……。
象這樣世俗氣息特別濃厚的佛教造像,說明中國的佛教造像至此已完全世俗化了以上,從陶俑、陵墓雕刻和佛教的石雕佛像三個方面,鑒賞了一些有代表陛的作品。雖然遠不能概括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全貌,但是,那些與當時現實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生動傳神的陶俑。氣勢雄偉莊嚴的陵墓雕刻,以及那些雖是宗教幻想,但又曲折地反映了現實、寄托著當時人們理想的豐富多彩的石雕佛像,已經可以說明,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豐富與寶貴,其中不少作品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我們應當珍視中國古代雕刻藝術這項重要的藝術遺產,從它燦爛多姿的面貌中,加深我們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促使我們更加努力地去創造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