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磨盤很多人都知道,它是用于把米、麥、豆等糧食加工成粉、漿的一種機械。前者是通過將磨料加水制成懸浮液附著在某些工具上,借助于磨盤的旋轉及施加于玉料上的壓力使磨料對玉石進行琢磨,這種形式是傳統琢磨方法常采用的。開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晉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用水作動力的水磨。通常由兩個圓石做成。磨是平面的兩層,兩層的接合處都有紋理,糧食從上方的孔進入兩層中間,沿著紋理向外運移,在滾動過兩層面時被磨碎,形成粉末。磨,最初叫硙,漢代才叫做磨。
我國石雕磨盤的發展分早、中、晚三個時期:從戰國到西漢為早期,這一時期的磨齒以洼坑為主流,坑的形狀有長方形、圓形、三角形、棗核形等,且形狀多樣極不規則;東漢到三國為中期,這時期是磨齒多樣化發展時期,磨齒的形狀為輻射型分區斜線型,有四區、六區、八區型;晚期是從西晉至隋唐,這一時期是石雕磨盤發展成熟階段,磨齒主流為八區斜線型,也有十區斜線型石雕磨盤有用人力的、畜力的和水力的。用水力作為動力的磨,大約在晉代就發明了。水磨的動力部分是一個臥式水輪,在輪的立軸上安裝磨的上扇,流水沖動水輪帶動磨轉動,這種磨適合于安裝在水的沖動力比較大的地方。假如水的沖動力比較小,但是水量比較大,可以安裝另外一種形式的水磨:動力機械是一個立輪,在輪軸上安裝一個齒輪,和磨軸下部平裝的一個齒輪相銜接。水輪的轉動是通過齒輪使磨轉動的。
這兩種形式的水磨,構造比較簡單,應用很廣當歷史發展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人們巧妙地將古老技術和現代化元素結合起來,創造出了用電動機驅動的石雕磨盤,包括兩種樣式的石雕磨盤及片式石雕磨盤和輥式石磨。
片式石雕磨盤的研磨部分分固定和轉動兩部分,成臥式結構,固定部分是在一長方形石頭的一個長側面上開出一個與轉動部分相吻合的二分之一圓柱槽,轉動部分制成圓柱體,中間鑿孔穿入傳動軸,半圓石槽和轉動圓柱相互接觸區表面刻有類似古老石雕磨盤的花紋,加上相應的遮擋傳動部分形成了古新結合的產物;輥式石雕磨盤的研磨部分是輥式的圓柱體巖石,形狀如同鋼磨的磨輥,表面刻有類似古老石雕磨盤的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