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華表作為一種標志性建筑,多設于宮殿、橋頭或陵墓之前,也被稱為神道柱、石望柱、表、標、褐。在此意義上,宗祠前的石雕紀功柱也應納入華表的范疇。如果此命題成立,那么石雕華表設計制作是從何處起源,又有著怎樣的演變歷程一、起源有人認為石雕華表的原型是原始部落的圖騰柱,部落氏族時期的人們將某些動物、植物或者虛構出的事物作為本部落的祖先或者庇佑者,立為圖騰柱,以示象征并加以崇拜。
石雕華表柱頭上的動物形象應是此論點的最大佐證也有人認為華表始于“謗術”。所謂“謗術”,便是堯舜時代,在交通要道樹立的木牌,以便于人們在上面寫諫言。二、石雕華表演變到了漢代,石雕華表已經是常見的建筑物,但在漢代及其后很長的時間里,華表主要是術制的,形狀為立柱上用兩塊板十字交叉,主要被安置于官署騷站和路口、橋頭的兩邊?!稘h書·酷吏傳》如淳注日:“所治夾路,兩邊各一桓。”這里華表僅作為一種路標指示牌。
大約自東漢時開始,華表出現在陵墓前,成為“墓表”或“神道石柱”,一般為石制,以象征靈魂水恒至南北朝時,陵墓前使用華表更為流行,在其形制上也已經與明清時的石雕華表無多差別。南朝蕭景墓前的墓表,立在刻有雙璃的方圓柱基上,表柱方形而有圓角,通體雕成凹棱狀,表柱上端一面雕出一方版,上刻墓主人的職街,這一表功之用,已與水定洪坑村林氏宗祠前的墓表一樣了。同時,華表作為裝飾,用于橋頭的做法也一直延續下來。
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龍華寺》:“宣陽門外叫四里,至洛水上,作浮橋,所謂水橋也……南北兩序有華表,舉高二十丈,華表上作風凰似欲沖天勢”現在可見的實物有建于金代的盧溝橋兩端的兩對石制華表,石雕龍柱上橫貫云版,上蹲獅子。唐宋起始,華表作為路標的功能逐漸消失,而逐漸轉化為作為紀念、裝飾用的建筑物,立于官署、橋頭和墳墓之前。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虹橋兩端術柱朱頭上有十字交叉的短術,上立一仙鶴。在此,華表已經失去其功能性,僅作裝飾象征或喻示吉祥。至于華表上的仙鶴也是有來由的。
漢代丁令威在靈虛山學道成仙后,化為仙鶴飛回汁梁,落在城內的華表柱上,有少年要用箭射仙鶴,仙鶴忽作人言歌道:“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家累累?!备袊@人世滄桑,變遷無常,不如遁世學道。石雕華表龍柱的含義是什么,唐宋之后,華表逐漸由術制改為石制,制作也愈來愈精細,以明清華表為代表。明清之際的華表,可分為柱頭、柱身和基座三個部分。華表的柱頭上圓形的石板叫“承露盤”,源于漢代,漢武帝在神明臺上立一銅制仙人,仙人舉起雙手,放在頭頂上,合掌承接甘露,后來便把仙人舉手承接露水稱為“承露盤”。
之后,凡是石雕柱子上的圓盤,不論是否仙人所舉,能否接露水,都被稱為“承露盤”華表上的“承露盤”由上下兩層蓮瓣組成,中間有一道小珠隔開,上面立著神獸。天安門前的華表尺寸是多少:明清時期的華表柱身多細長,天安門前的石雕華表高9.57米,而孝陵的華表更是高達12米。明清時期的華表柱身一般都做成龍柱,呈八角形,一條巨龍盤繞柱身,龍頭向上,龍身外滿布云紋,在藍天的襯托下,盤龍仿佛遨游在太空云海之中,顯得十分有氣勢,柱身上方有橫插的云板,應是以前華表“大板貫柱四出”演變而來。
石雕華表的基座一般都做成須彌座的形式,與柱身一樣也呈八角形,上面布滿龍紋雕飾和仰伏蓮瓣,體現出中華文化與佛教文化的兼容并蓄須彌原為佛經中的山名,佛教圣山被稱為須彌山,所以在印度把須彌山作為佛像的基座,意思是佛坐在圣山上,顯示出對佛的崇敬。明清石雕華表最為典型的就是天安門前后兩對華表,天安門前后的華表是現存古代華表中的精品,建于明水樂年間。挺拔筆直的石柱上雕有蟠龍流云紋飾,上部橫插一塊石片,石片上有浮雕的祥云,仿佛高大的柱身直插云間。
這對古樸精美的華表與巍峨壯麗、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筑群渾然一體,使人既感到一種藝術上的和諧與壯觀,又感到歷史的莊重和威嚴天安門前后的華表是與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緊密相連的,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裝飾性標志。天安門前華表的“承露盤”上立著的神獸為魏,形似犬而好望,莊嚴肅穆。什么石雕龍柱規格可以是商場景觀的擺放的,有景觀龍柱或者石雕華表,時至今日,許多城市的造景工程都喜歡將石雕華表或者石雕龍柱納入其中,華表形態豐富多彩,盡顯應變之才。甚至有城市把路燈做成華表的形式,這也應算是傳統的回歸,體現了人們對于民族文化本源的眷戀。
歷經幾千年的演變,不管形制如何,不管起源于何,石雕華表實際上已經與中華民族緊密相連,深深烙在我們的傳統里,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