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龍泉寺位于中臺,還沒下車就看到一面大大的照壁,照壁一高二低呈八字形,由壁頂、壁身、壁座三部分組成,總長24.4米,中間高7米,兩旁高6米。開啟山門,在陣陣清風送來地鈴聲中,凈苑開始了她嶄新地一天,由山門向內望去,整個天王殿呼之欲出,在晨曦的照耀下,寧靜祥和,流露出清凈和諧之意境,與宇宙時空交流呼應。頂為五脊廡殿式,磚磨斗拱蓋著青色通板瓦。照壁中央嵌漢白玉鏤空石雕,圖案為五臺山主要寺院微縮寫意圖。文殊騎獅居中,人物花卉滿布四周,構圖嚴謹,神情逼真。兩旁石雕分別為:“福祿壽三星圖”、“文王訪賢”。壁座為石雕須彌座。
據《五臺山志》載:龍泉寺背靠九龍山,九峰環抱,氣勢雄壯寺側有山泉一眼,泉水從石雕龍口中噴出。因泉水發于九龍崗之一脈,又從龍口中吐出,故謂之龍泉。相傳昔有九龍作惡,文殊菩薩將其壓在山下,此處的寺院因此得名“龍泉寺”。龍泉寺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間重修,為五臺山十個作為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景點之一,清末民國初年又重建,現存建筑多屬民國初年建筑。向北登108級臺階是一座石牌坊,石牌樓是五臺山著名高僧普濟和尚的弟子在重修龍泉寺時建造的。
這是一座純漢白玉雕刻建筑,石牌坊四柱三門,重檐歇山頂,飛檐挑角,整體結構渾然天成,雄偉壯觀牌坊的四柱呈方形插入石墩內,每根方柱由前后兩根雕有盤龍的蛟龍圓柱斜撐,結構緊湊而穩固。牌樓中樓檐下,雕一石匾,正面刻“峻凌霄漢”,背面刻“妙通玄機”,中門橫栿嵌板上,正面刻“佛光普照”,背面刻“法界無邊”,左右兩旁耳門橫栿嵌板上正面則分別刻有“共登彼岸”、“會赴龍華”,背面刻有“人天同歸”、“同入玄門”。石牌坊頂部四柱之上分三個樓頭,居中者高大,分上下兩層,仿木結構,斗拱重疊,挑角四出,實為鏤空雕法。
中門的拱券上雕有二龍戲珠,兩條龍飛騰于白云之中龍頭、龍角、龍牙、龍舌、龍須、龍鱗、龍爪等都清晰精美。兩個耳門的拱券上雕有飛禽走獸、花果人物、寶鏡紙扇等十分逼真。中間兩個方墩所雕20多個石獅,有的仰天躺臥、有的滾動繡球、有的子母嬉戲,生動活潑、形態各異。牌樓背面的構筑與雕刻樣式與正面相同,前后渾然一體。整個牌樓通體由青一色的漢白玉精雕細刻。尤其是89條蛟龍有的昂首長吟、有的玩珠戲耍、有的云中播雨、有的盤柱小憩、有的騰云駕霧,鱗爪俱現,神態逼真,活龍活現。
整個牌樓移植我國傳統木結構雕建,吸收民間藝術風格,玲瓏剔透,巧奪天工據說是由工匠耗時六年才建成,被譽為龍泉寺一絕。這個牌樓被稱為華北第一雕,據說就連北京故宮的勾攔丹陛都難以比擬,江南名園的精雕細琢都為之減色。穿過石牌坊即達山門,一對毛發卷曲、雙目圓睜造型生動的漢白玉大石獅鎮守在這里。兩旁立有雕刻著盤龍的漢白玉石幡桿高高插在石方臺上。兩獅子身后漢白玉石緊貼地面有石雕勾欄小拱橋一座,門前漢白玉石獅一對,雕工俱佳都屬上乘。寺院坐北朝南,石拱橋北正對著的即是龍泉寺東院山門。
寺院其實是由東至西一字排開的三個院落組成,各院均有獨自山門,但中院與西院山門平時不開,三院內又各有通道相連臺階兩旁石欄桿上,都雕刻著猴、鳥、花、桃等,外觀寺院與山水相得益彰。寺內建筑雖為民國年間建造,但寺內外石雕建筑雕鑿精致,為罕見的石雕精品。遺憾的是我們來的時候龍泉寺沒有開放,只能在外面參觀,所有的院落都不能進入。盡管如此,所能看到的這些石雕已經足夠驚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