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欄桿保持了木欄桿那種輕巧的造型,但制作卻很費工,直徑不大的扶手不能太長,否則很容易折斷,所以按石料的性能講,兩根望柱之間的距離不能太長,而這又恰恰不是木結構的形式。與很多地區傳統建筑石欄桿望柱頭多用獅子不同,惠安地區老百姓也喜愛石獅子,但很少把望柱頭全部都雕刻成獅子,只在轉角位置或欄桿首尾望柱頭上安置獅子,這樣更顯得獅子的神圣和高貴。石欄桿上多采用石雕龍鳳盤飛、祥云盤龍等造型,以顯示帝王皇家的威嚴和氣派。
再比如蘇州靈巖寺里面的石雕欄桿,因為靈巖寺是春秋吳王夫差所建,所以里面的石欄桿具有濃郁的春秋戰國建筑風味,石欄桿比較矮小,石欄桿上的花紋多采用古代傳說中的人物,比如八仙過海中的八仙比如我國北京,故宮當中就有很多的石欄桿,欄桿最上面為橫向的“尋杖”即欄桿扶手,尋杖之下為“蜀柱”,即支撐扶手的小柱,蜀柱在兩根望柱之間均勻地分布,然后在蜀柱之間安”華板”,即有裝飾花紋的欄板。這種木欄桿的結構形式,現在全部由石料制造或雕琢而成。石欄桿上的透空萬字紋,雕琢起來很麻煩,如果做成實心石板又失去了木欄桿那種靈空的造型特征。所以新的材料與舊的形式之間必然會產生矛盾。繡石欄桿在這方面有了改進。
在石欄桿的欄板上不再有蜀柱的痕跡了,上面的扶手也不見了,在兩根望柱之間夾著一塊實心的石板,甚至連望柱也取消,變成單純地用一塊塊石板相連的欄桿,它們終于擺脫了木欄桿的形態而尋找到了完全適合于本身特點的新形式當然這種發展也并不絕對,有相當晚期的石欄桿仍舊保持著木欄桿的式樣,仍用石料拼接或者雕琢成玲瓏透空的形式。建筑形式的創造有相當大的自由度,既有時代總的特征,又有各地區、各民族的特殊風格,所以某一種形式,即使是官方朝廷制定的形式制度,也不能替代或者杜絕各地區的豐富多樣性,石雕欄板的形式當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