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王書品是因為筆者無意中發現了他的作品,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如非親眼看見,實在難以相信這是用一錘一鑿“敲”出來的。后來這個男子死了,妖物又重回人間,人們想到一個辦法,就石頭雕刻出一個石獅子擺放在家門口,妖物見到以來這個男子又回來了,害怕逃走。看著自己的作品越來越被認可和欣賞,王書品一見面就說起了自己“敲擊”銅工奇曲的快樂往事。今年四十四歲的他,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王的父親和祖父都喜歡書法、繪畫,自小耳濡目染,深受熏陶的他,一直都對藝術表現出了濃厚興趣。
上中學時,王書品曾拜師學畫,中學畢業后參軍入伍,在經歷了三年軍旅生活后,王書品又上了三年大學,期間選修繪畫課程,這為他以后的創作奠定了良好基礎從小熱愛大自然的王書品,閑暇時,常常探幽于山林之中,游蕩于江河之間,感悟人生。八十年代,王書品毅然辭去當時令人羨慕的公職,利用自身技能創辦了一家加工銅字的企業。從此,他就與銅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這段時間里王天天與銅打交道,初期,主要是以鍛制銅字為主,后來,逐步摸索鍛銅浮雕藝術,興趣越來越濃,進而上升到用鍛銅工藝來雕制浮雕人物肖像。
鍛銅藝術是一門傳統藝術,早在中國古代和中世紀的古羅馬帝國,鍛銅工術便已十分盛行,那時的工業主要靠手工,軍隊的頭盔、盾牌等器物都要靠手工去鍛制,如今在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民間仍盛行鍛銅工藝,日常生活用的盤子、盆子、花瓶等器物,都是手工鍛制出來的王書品說,他是偶然在一本雜志上看到鍛銅浮雕藝術的,馬上被深深地吸引,想到自己天天與銅為伍,為什么不能在銅雕藝術上開墾一片沃土呢,于是,他就一邊查找有關鍛銅工藝資料,一邊嘗試、觀摩、學習,日積月累,逐步掌握其中技巧。
一開始,王書品創作的銅浮雕作品僅限于傳統題材,如花鳥、山水、靜物等,后來,王書品突發奇想,如果用鍛銅的方法去鍛制人物肖像,立體的肖像加上銅的質感,豈不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和紀念品?自己何不做一嘗試,這一試,王書品就試出了一個“神奇”的未來王書品告訴筆者,鍛銅浮雕肖像的工藝,其方法非常原始,全靠手工去鍛打,工具是各種錘子、鑿子、剪子等,用這些工具在銅板上一邊看人物照片,一邊不斷的勾線條,一邊敲敲打打,鑿鑿鍛鍛,最后,將銅像鍛的和照片上的人物一模一樣,不但形象,還要傳神,這就要求作者要有很扎實的美術基礎,心細手巧,眼到手到。
特別是要有耐性,因為在肖像的鍛制過程中,需要作者反復對照,反復斟酌,鍛制一副肖像用的時間和精力,要比鍛制其它題材多十倍,耐不住性子是做不好的王書品說,剛開始,由于缺乏經驗,方法不當,他做出的肖像都是似像非像,形神欠佳,很難拿出手,有時,做一副不理想,就毀掉再做,由于技法不成熟,常常把銅板鍛透,從而報廢。在這期間,挫折和嘆息成了王書品創作過程的主旋律。
然而工夫不負有心人,幾年過去了,王書品靠著自己的韌性和毅力,終于攻克了鍛銅浮雕人物肖像創作難關,如今,從選材下料,到用多種手法鍛制成形,以及表面處理、防腐和裝潢等方面,王書品都積累了不少經驗,鍛銅浮雕肖像的創作手法和技藝已被他基本掌握說起自己最初的學習創作過程,王書品記憶猶新,有一次在創作一幅作品時,耗時近兩個月,創作過程中,因為需要站著彎腰作業,因此得了腰疾,至今未愈。據了解,人物肖像在很多藝術門類中是最難的一項,尤其是鍛銅人物肖像更難。在王書品之前,很少有人涉足,即使有,也是偶爾為之,至今未發現有他人將此作為專業。二○○四年四月,由王書品創作的“齊白石肖像”在當年的全國旅游工藝品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四個月后,他創作的“鄧小平肖像”被鄧小平紀念館收藏同年十月,他的另一件作品“希拉克總統肖像”被中國外交部定為國禮,王書品的藝術創作事業在這一年達到頂峰期。這之前,王書品創作的“米盧肖像”、“國腳祁宏肖像”、“球王比利肖像”、“世界足球先生朗拿度肖像”、“外交部長李肇星肖像”等都得到了本人的贊賞和收藏。如今,王書品正在把這門藝術作為專業研究開發,并且有了系統的理論,王書品表示要把這些理論進一步整理,形成完整的教材,以培養后來者。
今年,王書品的兩項技藝正在準備申請專利王書品六年前立志鍛造六十尊中外名人銅浮雕像的心愿已經完成,他的另一個心愿是在二○○八年北京奧運來臨之際,舉辦個人“鍛銅浮雕世界名人肖像展覽”,讓世人觀賞和了解東方藝術的神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