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文字內容非常精彩,無法完全分享,有喜歡的朋友可以在留言區留下郵箱,休息日我會發給大家!學習是貫穿一生的技能包,溫故知新絕對是最簡單的方法,在回看古人的智慧結晶時,我們會發現,有很多東西其實都是先人們給我們總結好了的,我們后來的創新也要有根可循,而這本書便可視為根的一部分。為了突出煙槍的形象,政府決定在雕塑背后栽種幾排有規則的景觀大樹,形成樹陣,對雕塑后建筑物形成一定程度的屏蔽,減少建筑物對雕塑的擠壓感。一個好的建筑沒有所謂的好看不好看,但是有沒有文化,有沒有根是很關鍵的。
繼續分享……第二十六章雕塑雕塑包括雕、刻、塑,在藝術類別中都屬于造型藝術“雕”有石雕、磚雕、木雕等;刻有石刻、木刻等;塑有灰塑、泥塑、彩塑等。其中以雕刻的手法最為多樣,有透雕、浮雕、圓雕、線刻等。雕塑的內容豐富多彩,有松、竹、梅、石榴、桃、水仙、靈芝、牡丹等植物、花卉,也有獅子、麒麟、虎、鹿等動物,還有法螺、法輪、傘蓋、寶瓶、寶劍等宗教法器,以及人物、故事等。雕塑是中國古代建筑上重要的裝飾手法,一般來說,室外常用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室內則多為木雕、彩描等。
有時候還綜合運用,各種裝飾出現在同一空間內,和諧統一又相得益彰石雕石雕也是雕刻中極為常見的一種雕飾。石材料質地堅硬耐磨,又防水、防潮,因而外觀挺拔,又經久耐用,多作為建筑中需防潮濕和需受力處的構件,像門檻、柱礎、欄桿、臺階等,這些地方也就往往成為石雕飾的重點部位。石雕種類和木雕相差無幾,主要有線刻、隱雕、浮雕、圓雕、透雕等幾種。只是因為石材料相對難雕琢一些,所以工藝較復雜的透雕實例就少一些。木雕木雕就是用木材料雕刻。
中國傳統建筑大多是木結構,所以木雕在傳統民居中也最為常見木雕是利用木材質感進行雕刻加工、豐富建筑形象的一種雕飾門類,用于門窗、屏罩、梁架、梁頭出檐托木,或家具、陳設等,并根據部位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工藝、技法,像屋架等較高遠的地方,常采用通雕或鏤空雕法,外表簡樸粗獷,適于遠觀。木材料的質感相對柔潤,而帶有一種自然的生機,因此,雕刻多用流暢的曲線和曲面,以表現出明快、柔美的風格。木雕的種類很多,主要包括有線雕,浮雕、透雕、隱雕、嵌雕、貼雕等。
磚雕磚雕是以磚作為雕刻對象的一種雕飾,它是模仿石雕而來,但比石雕更為經濟、省工,因而也較多被采用,特別是在民間建筑中在民居建筑中,磚雕多用于大門門樓、山墻墀頭、照壁等處,表現風格力求生動、活潑。在雕刻手法上,也與木、石雕飾相類,有剔地、隱雕、浮雕、透雕、圓雕,多層雕等。磚雕既有石雕的剛毅質感,又有木雕的精致柔潤與平滑,呈現出剛柔并濟而又質樸清秀的風格。灰塑灰塑在古代建筑裝飾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特別是在我國南方地區。
它是用白灰或貝灰為原材料做成的灰膏,加上色彩后在建筑上描繪或塑造成形的一種裝飾類別,一般用于屋脊、山花墻面等處灰塑又分為畫和批兩大類,畫即是彩描,批即是灰批。彩描彩描也就是在墻面上繪制出山水、人物、花草、鳥獸等壁畫。南方民居中較為常見。灰批灰批是具有凹凸立體感的灰塑做法,分為圓雕式和浮雕式兩種。浮雕式灰批浮雕式灰批用途相對圓雕式要廣,不僅能用在屋脊部,還能用在門額、窗相、山墻等處,而且處理手法也較多樣。
圓雕式灰批圓雕式灰批的做法是,先用銅線或鐵線做出骨架,將沙筋灰依骨架做成模型,半干時再用配好顏料的紙筋灰仔細雕塑而成,制作過程較為復雜,特別是多層立體式,因為層次多,為了增加效果,就要特別講究粘合材料的選用線雕線雕也叫線刻,是出現最早也最簡單的一種雕刻做法,是近于平面層次的雕刻。陶塑陶塑是用陶土塑成所需形狀后燒制而成的建筑裝飾構件,多用于屋脊部。陶塑材料分為素色和彩釉兩類,素色也就是原色燒制,釉陶則是在土胚燒制前先掛上一層釉。釉陶色澤鮮艷,防水防曬,經久耐用,但造價較高。陶塑材料較粗重,成品主要靠燒制而成,實用性強,但工藝上不若灰塑精致與逼真,不過多用于屋脊部,距離較遠,所以構件具有象征意義也就可以了。
浮雕浮雕也稱突雕、鏟花,古時也稱剔雕,它是按所需要的題材在原材料上進行鏟鑿,逐層加深以形成凹凸面浮雕層次明顯,工藝也不太復雜,是最為常見的一種雕刻做法。浮雕根據雕出部分的凸出程度,又可以分為淺浮雕和深浮雕。淺浮雕淺浮雕是浮雕的一種,就是雕刻的圖案在底上突出的程度相對小一些,但其圖案的立體感比線刻要強。深浮雕深浮雕也是浮雕的一種,它又稱為“高浮雕,也就是雕刻的圖案比較突出,在突出程度上強于淺浮雕,因此,在圖案的立體感上勝于淺浮雕。
透雕透雕也稱通雕、拉花,它的雕刻工藝要求更高一些,先要在原材料上繪出花紋圖案,然后按題材要求進行琢刻,將需要透空的地方拉通,而將凹凸的地方鏟鑿出來,有了大體輪廓后磨平,再進行精細加工隱雕隱雕也稱暗雕、凹雕、陰雕、沉雕,是剔地做法的一種。嵌雕嵌雕工藝比透雕更為復雜,它是先在木構件上通雕起幾層立體花樣,然后為了增強立體感,再在已透雕的構件上鑲嵌做好的小構件,要逐層釘嵌,逐層凸出,最后再經細雕打磨而成。圓雕圓雕是可以四面欣賞、完全立體的雕塑形式,它不附著在任何背景之上,更獨立、完整、圓潤。
中國古代雕塑中,圓雕的例子是十分常見的,不論是殿堂前,還是陵墓中,亦或是佛教寺廟、石窟內,都有很多圓雕雕塑壓地隱起“壓地隱起”是宋代雕刻方法名稱之一,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淺浮雕。臺灣鹿港龍山寺石雕中就有使用“壓地隱起”法雕刻的。減地平及“減地平及”也是宋代雕刻方法名稱之一,是一種陰刻的線雕,即圖案部分凹下去,而原應作為底的部分凸起來。而凹下去的圖案部分都在一個平面上,凸出來的部分也都在一個平面上,所以“減地平及又俗稱為“平花”或“平雕”。
剔地起突“剔地起突”也是宋代雕刻方法名稱之一,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深浮雕”或“高浮雕其浮雕的立體程度和后來的深浮雕相仿,只是具體手法上為宋式特征。素平“素平”在雕刻中來說非常簡單,其實可以說它是不施雕刻,只是將石板表面磨平、四邊略加線刻而已。素平就是以其平滑的表面作為一種裝飾,簡潔大方又省去人工。動物類雕塑題材動物類題材有麒麟、獅子、鹿、鳳凰、鶴、蝙蝠、蝴蝶、鴛鴦、喜鵲、魚等。
麒麟是傳說中的靈獸、仁獸,寓意子孫仁厚賢德;獅子是百獸之王,象征權力與富貴,鹿、鶴、蝙蝠在一起表示福、祿、壽,等等植物類雕塑題材植物類題材有松、竹、梅、蘭、菊、芙蓉、水仙、牡丹、海棠、百合、萬年青等。比如,松被視為百木之長,四季長青,是祝頌、長壽的象征,所以有“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的祝壽辭;梅花玉潔冰清、傲骨嶙峋;竹子高風亮節、清秀俊逸;牡丹國色天香、富貴榮華;蘭花清雅芳香、花質素潔。各個題材不但形象美麗,而且還都有美好的寓意。
人物故事類雕塑題材人物類形象主要是神仙與古代名士,神仙有八仙、壽星、鐘馗、孫悟空、哪吒等等,歷史人物則如花木蘭、岳飛、紅拂、關羽、劉備、張飛、趙云、李白、蘇軾等等這些人物形象組合成不同的喻義故事:八仙過海、哪吒鬧海、桃園三結義、岳母刺字等。東漢秦君墓墓表東漢秦君墓墓表是東漢時期石雕墓表的代表留存物,出土于北京西郊石景山,它實際上是一根神道柱,即立在墓前神道上作為標志與紀念的一種柱子。現存墓表的頂部為一立面近似方形的石板,上面刻有“漢故幽州書佐秦君之神道”字樣,清楚地指明了此墓表是為誰而立。石板下面是頭雕伏獸的石柱,石柱斷面近似圓形,柱身周圍刻有淺凹槽。
柱身由下至身有一定的收分,也就是說柱子上面直徑小、下面直徑略大柱下為長方形平面的石基。東漢秦君墓墓表臺基雕刻東漢秦君墓墓表臺基為長方形平面,但其上部的表面并不是水平的,而是雕刻著凸起的圖案。圖案為兩個圍著柱根部前后追逐的螭,螭的動作夸張,比較抽象。這里的螭紋雖然沒有后代雕刻的華麗、精致,但線條圓潤、生動,又簡潔大方。北朝的北齊義慈惠石柱北齊義慈惠石柱也是南北朝時極富有代表性的墓表之一,位于河北省定興縣。
相較于蕭景墓墓表來說,這座北齊義慈惠石柱雖然也是對漢代墓表形制的繼承,但已有了較大發展與變化其上段柱身前面做成長方形,表面刻有銘文;下段柱身斷面為八角形,柱身表面不再有凹槽;柱頂為石屋;基座為蓮花瓣下帶雙層方形的石基。北齊義慈惠石柱上的石屋柱頂上的石屋是義慈惠石柱雕刻最為精美的部分。石屋為石仿木結構,從正面看為三間、四柱,柱為梭柱形式。三間中的中央一間雕有拱券形佛龕,龕內供有小佛像一尊。石屋上部是單檐四阿式的屋頂,頂面為石雕筒、板瓦。屋頂原來應有正脊鴟尾,因為現存屋頂上有可以安置它們的孔洞。
這個雕刻細致的小石屋,是研究當時建筑形式與風格的重要資料,更是研究當時石難技術的重要資料自己學習的同時陸續分享給大家,希望對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幫助。盡量做到定期分享一個章節,分步學習,讓所看到的知識能夠吸收并在工作中應用。本書作者為王其鈞老師,有性急非要一次看完的朋友可以自己購買。本書文字內容非常精彩,無法完全分享,有喜歡的朋友可以在留言區留下郵箱,休息日我會發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