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由安敦寧王朝統治,在“五賢帝”的治理下,羅馬帝國達到了巔峰,無論是文治或武功均取得了極高成就。這一時代,羅馬雄踞地中海,版圖廣袤,政治清明,經濟發達,文藝繁盛,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甚至在其不朽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中,將2世紀的羅馬譽為“人類最幸福的年代”。
五賢帝中的安東尼五賢帝中的“哲學家”奧勒留羅馬人所謂的井欄,拉丁語拼寫為,字面原意是“井之頭”,也就是水井露出地表的部分水井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可謂不言而喻。古羅馬時代,城市中心廣場上通常便設有公共水井,許多人家庭院內亦有自己開鑿的水井。在我們一般人的印象中,水井屬于柴米油鹽日常生活中的一環,很少會將它與藝術聯系在一起。然而在古羅馬的鼎盛時期,水井井欄部分常常裝飾著精美的浮雕,而雕塑內容則多與神話或英雄史詩相關,從中可見羅馬人生活的精致以及對藝術的追捧。以下井欄是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精品之一,來自于意大利古城奧斯蒂亞。
奧斯蒂亞位于當年的臺伯河入海口,始建于公元前4世紀,曾經是羅馬重要港口及海軍基地公元2世紀五賢帝統治時期奧斯蒂亞正處于鼎盛狀態,擁有多達5萬人口,可惜進入3世紀后港口逐步泥沙淤積,后又遭到蠻族劫掠,于9世紀被徹底廢棄,淪為廢墟。大都會博物館希臘羅馬藝術展廳中的井欄今天的奧斯蒂亞古城遺址。進入19世紀后,意大利人開始對奧斯蒂亞遺址進行發掘和清理,如今亦能見到古城大約三分之二的面貌。
而眼前這件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井欄便來自于當地一口公元2世紀古井,由于當時的奧斯蒂亞正處于鼎盛期,這件井欄制作可謂不惜工本,匠心獨運,博物館古希臘羅馬藝術分館館長肖恩·海明威如此形容道:“這尊雕像令一件實用物品升華為了奢華的藝術品”這件古羅馬井欄由一整塊大理石雕琢而成,高104厘米,直徑67厘米它最引人入勝之處在于外壁的精美浮雕,它們取材于兩段膾炙人口的古希臘神話故事,而且均與水有關,可謂十分應景。寧芙仙女們挽留海拉斯第二組浮雕來自希臘神話中另一位著名美男子那耳喀索斯的故事。那耳喀索斯是河神刻菲索斯與水澤女神利里俄珀之子。那耳喀索斯出生后,利里俄珀向著名的預言家提瑞西阿斯詢問自己兒子的命運。提瑞西阿斯說,只要那耳喀索斯看不到自己的臉龐就能長壽。
于是他的父母竭力不讓兒子見到自己的容顏,雖然他后來成為希臘第一美男子,卻對此一無所知,并且對前來求愛的女性無動于衷卡拉瓦喬筆下顧影自憐的那耳喀索斯奧斯蒂亞井欄也再現了這段愛情悲劇。浮雕將那耳喀索斯的冷漠決絕和厄科的苦苦追求刻畫得淋漓盡致,令人動容。此外,細節的描繪同樣值得稱道,例如那耳喀索斯腳邊水中的游魚與青蛙。這件美輪美奐的井欄在地下沉睡了前年。春,被愛爾蘭裔畫家、收藏家羅伯特·法甘組織的私人考古隊從奧斯蒂亞的巴瓦恰諾塔附近挖掘出土。
羅伯特·法甘對它愛不釋手,當場進行適當加固修復后,順利地在教皇國申請到了出口許可,將井欄運回了英國幾經輾轉后,從起,成為蘇格蘭威姆斯伯爵的家族收藏品,進入21世紀后,又被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購入,成為其古希臘羅馬藝術展廳的明星之一。井欄內部加固修復的痕跡目前,全世界現存的古羅馬浮雕大理石井欄只有約70件,奧斯蒂亞井欄是其中最精美、最完好的一件,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面對雕塑,仿佛希臘神話中的經典人物從石頭中復活,從井水里走出。
試想當年奧斯蒂亞的羅馬市民,每當他們去此井打水時,觸景生情,不免浮想聯翩,也不啻于一種融入日常生活的藝術教育和啟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羅馬帝國雖早已作古,但它遺留下的文化以及背后的精神,對現代人而言,依舊不乏閃光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