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堂鎮文化站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在明清時期,高堂瀕臨大海,水路交通便利。■建筑師說大勢所趨可結合垂直綠化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建筑師周榕表示,屋頂綠化在國際上比較普遍,北京有了這樣的規定,肯定是好事,也是大勢所趨。生活在這里的人,大都從事商貿業,生活比較富裕,因此紛紛修建祠堂光宗耀祖。現存高堂吳氏大大小小的祠堂共有70多座,“安雅祠”可謂是其中最特別的一座。祠堂大門正上方,兩頭威武的小石獅,托著一塊書有“吳氏宗祠”金漆大字的石匾。大門外豎著兩面光滑的石鼓,座墩表面也可以見到龍和麒麟的浮雕。
進入祠堂參觀,只見門樓石壁背面同樣滿是浮雕,每一幅的題材又各不相同,鯉魚、仙鶴、公雞、飛鳥等,栩栩如生琳瑯滿目的藝術品,使整座建筑顯得格外華麗。除了大量保存完好的石雕,祠堂內外的木梁上,還配搭著麒麟、花卉等木雕。提到潮州傳統古建筑的石雕藝術,許多人會聯想起位于潮安縣彩塘鎮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熙公祠。而在饒平縣高堂鎮樹下村,一座同樣擁有華麗石雕的明代建筑,至今卻鮮為人知。目前,該縣文管部門正積極為其申報文物保護單位,以便使這座古祠堂得到更好的保護。這座建筑就是當地人俗稱“安雅祠”的吳氏宗祠。
可惜的是,屋脊上部分石雕在那個時期被毀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村民們又自發清理黃泥,讓石雕和鑄銅雕塑重見天日。近期,村里還在“安雅祠”正門外增設了木欄,以起到保護石雕的作用。由于找不到文獻資料記載,目前暫無法知悉“安雅祠”修建的歷史背景,但據該縣的有關文史專家推斷,該祠堂應該是建于明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各地祠堂紛紛遭受破壞,村民們用黃泥將“安雅祠”內外的石雕和木雕包裹起來,才使其得以保存至今。村干部告訴記者,一直以來,村民對這座祠堂都十分愛護。
如其中一幅石雕,在不足一平方米的畫面中,就呈現著十幾個形態各異人物,有的騎馬、有的步行、有的端坐、有的半蹲,還有亭臺樓閣等逼真的立體布景昨天下午,在高堂鎮文化站有關負責人和樹下村村干部的帶領下,記者來到這座古祠堂探訪。每一幅石雕題材各異,有人物故事、花鳥蟲魚、龍鳳麒麟等,看上去工藝相當精細,構圖也十分講究。走近祠堂正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鑲嵌在門樓石壁上惟妙惟肖的立體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