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件泛著青苔的歇山頂享亭毛坯石雕,靜靜地躺在東錢湖黃梅山中的一處南宋古墓墓穴的右后側。昨天,它們讓鄞州文管辦主任謝國旗眼前一亮,“有了它們,東錢湖那么多精美的南宋石刻是如何在墓前豎起來的,就可以有合理的解釋了”。石雕的歇山部分基本完工,而坡面仍是毛坯。完整的歇山頂享亭。
據謝國旗介紹,享亭屬于封建禮制中的一種墓前建筑小品,只出現在古代官階達到一定等級的官員陵墓前,一般是用整塊石頭實心組合而成的仿木結構全立體雕琢營建,體量較小,在陵墓前裝飾性較強,“它的形狀和風格,反映了墓主人所處時代的建筑特征”昨天謝國旗在東錢湖業余文保員屠仲光和余學飛陪同下發現的這兩件歇山頂享亭毛坯石雕,目測長、寬分別約為80厘米、30厘米。其實,這并不是文保部門第一次發現毛坯石雕:年,東錢湖鎮高錢村村民在清理“倒馬漕”河道時,發現了一尊毛坯石馬;年以來,在鄞州區鄞江鎮光溪村毛家宕,文保專家又連續發現了石虎、龜趺和文臣石雕各一座,武將石雕一對,總共5座有殘缺的毛坯石雕,“不過,在墓旁發現享亭毛坯石雕,則屬于首次。
”“東錢湖在歷史上一直屬于鄞地,在南宋時期留下了大量的陵墓石刻,但我們對它們的誕生過程一直不甚了了”謝國旗告訴記者,昨天的發現不僅為南宋毛坯石雕增添了享亭這一新品種,而且它們還與上述兩處毛坯石雕發現地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證據鏈條,起碼可以部分地對東錢湖南宋石刻群的誕生過程作出合理解釋,“工匠們先是在鄞江開采梅園石,然后進行初步的雕刻,形成毛坯后,裝船通過水路運到墓地,再進行最后的細加工。‘倒馬漕’河道清理出的那尊毛坯石馬,其實就是在運輸過程中不慎掉落到河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