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再發現觀音塑像/周江陵攝成都南部新津區,邛水環繞的群山中坐落著一座小小的寺廟,雖算不得名勝但寺內保存至今的大量明代壁畫保留著過往的精彩。鍛銅耐高溫,耐寒,強度高,不易變形,由于比較輕盈,適合作為浮雕的原材料,尤其是形態變化豐富大型浮雕壁畫更是鍛銅的絕佳用武之地。觀音寺廟內部雕像/周江陵攝近日,新津區普查辦在永商鎮觀音寺進行普查工作時,新認定了兩處優質資源點,分別為觀音寺明代塑像和明代壁畫,其均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新津觀音寺/周江陵攝觀音寺原名叫平蓋治,本屬道教為東漢末年吳都仙客崔孝通修真之處,漢晉以后佛教入蜀,原始道教退居南宋淳熙八年建寺時這里便成為佛教名剎觀音寺內部/周江陵攝歷史的變遷中,觀音寺經歷了多次損毀與重建,所幸如今這里仍保存了明代的毗盧殿、觀音殿和清代的山門、彌勒殿、接引殿等古建筑。最令人驚奇的當然還是藏在這些建筑中的明代壁畫、石雕以及浮雕彩塑。深浮雕墻/周江陵攝壁畫精美現存于毗盧殿中的明代壁畫被視為“鎮寺之寶”,這些壁畫繪制于明憲宗成化四年,全殿壁畫共有6鋪,每鋪長3至3.3米,高3.15米,分為上、中、下三層。
上層繪飛天、幢幡寶蓋和天宮奇景;中層繪十二圓覺菩薩和二十四天尊;下層繪龕座、神獸、供養人像賢善首菩薩和普覺菩薩壁畫/新津縣普查辦供圖該處壁畫采用中國傳統繪畫線描技法中的蘭葉描、鐵線描、釘頭鼠尾描等,各尊菩薩則根據的其身份采用不同線條,顯示出極高的線描技法水平。比如圓覺菩薩用蘭葉描勾勒,以顯其圓潤親和普覺菩薩則用鐵線描勾勒,以突出其凝重肅穆。普覺菩薩壁畫/新津縣普查辦供圖壁畫的精微之處還體現在菩薩們身上所披的紗羽,工匠們用珍珠粉精勾細勒將蛛絲般微妙的衣飾細節繪出輕薄透明的質感,令人嘆為觀止。
文殊菩薩壁畫/新津縣普查辦供圖其中一幅“文殊菩薩”畫像筆法尤為精細,其面圓潤大方,慈目似睜似合,衣袂華麗飄逸,身上所披薄紗似有似無,若隱若現在深幽的大殿內,這些細若游絲卻又歷歷在目的線條令參訪者無不深深折服。觀音寺中的塑像/周江陵攝雕像傳神石雕以及浮雕彩塑主要保存在觀音殿,這座建于明成化五年的建筑為單檐歇山式屋頂形制開闊,氣宇不凡殿中塑像更是堪稱一絕。羅漢深浮雕/周江陵攝46尊大羅漢身高大小形同真人,神態各異,造型生動,顯示出工匠無比高超的技法。
漂海觀音/周江陵攝聞名遐邇的飄海觀音像,則位于大殿背后墻上,細看這巨幅深浮的雕像飄海觀音腳踏鰲魚出沒驚濤駭浪之中,背塑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和山西五臺山全景,乘駕各色水獸的眾佛弟子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飄海觀音四周漂海觀音像/新津縣普查辦供圖在這一組絕妙的浮雕中,古代藝術大師大膽地使用了“之”型的雕塑手法,不僅豐富了構圖而且增強了塑像的穩定性。據說這種藝術創新是飄海觀音懸壁500多年而不倒的秘密所在。觀音寺中的菩薩像/周江陵攝自漢晉佛教入東土以來,興建與衰落的廟宇何止千萬。觀音寺的留存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也許這正得益于它其貌不揚的規模與收斂的形制,小小的寺廟把精微藏于心、將極致隱于形。
而這座五百多年歷史的古寺,憑借本次全省文化和旅游資源普查的契機也將向更多的人們展示其古代匠人們極高的藝術造詣文字整理:鄒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