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嚴峻極”石牌坊龍門杭上正面中間原有八個圓雕形象,分列在壽星兩旁,其中一個現己遺失。各形象高度基本相同,腳踏祥云之上。從西起第一為一梳雙髻的少年形象,臉龐圓潤,面目稚嫩,身著寬袖長袍,腰間束帶,右手持一長笛放置于胸前,左手托長笛底部,手腕上掛一花籃。
第二個圓雕插件不存,從早年的黑白照片可以看出此形象長發披散,束以發箍,圓眼寬鼻,身著長衫,袒胸露乳,腰系長褲,左手拄一拐杖,左手托葫蘆第三個形象頭戴冠帽,五官疏朗,領下無須,面含微笑,穿左社長袍,腰間系帶,雙手持蕭作吹奏狀第四個形象為一中年書生模樣,頭戴冠帽,蓄長須,和善謙遜,身穿長袍,腰間束帶,身后背一把寶劍,袖手躬身向壽星拜見第五個形象雖面部多皺紋,卻頭梳雙髻,雙眼圓睜,絡腮胡須,大腹便便,袒胸露乳,上著短衫下系長褲,左手搖一把芭蕉扇,右手執一物,無法辨認此散漢神態悠閑,怡然自樂第六個形象為一老者,頭戴五梁冠,慈眉善目,領下留長須,身穿長袍,躬身作叩拜狀,左手舉至左肩,手中持一柱狀器物,因殘損無法辨認第七個形象為一女性,長發從額間分開散于腦后,圓胖臉龐,五官粗陋,眉眼平板,面帶微笑,身穿右社長袍,腰間系帶,雙手持一筑籬置于胸前最后一位形象,為一中年官員,頭戴冠帽,眉目含笑,身穿官服,胸前飾補,雙手持陰陽板,右腿向前抬起作奔跑狀,是眾多形象中最具動感的一位根據石牌樓上的這八個形象的衣著頭飾和所持器物推斷,應為八仙??“八仙”一詞可追溯至東漢三國時期,牟融《理惑論》曰:“王喬、赤松、八仙之篆神書百七十卷”歷代八仙有眾多名目,唐代己出現“八仙”的記載,源于杜甫詩《飲中八仙歌》,這“八仙”指的是李白、張旭等八個酒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飲中八仙”五代時,西蜀道士張素卿畫有八仙像,這八仙是:李己、榮成、董仲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范長壽、葛永貴與明代楊慎《升庵外集》卷引《蜀紀》所云“蜀八仙”差不多現在流傳的八仙班從金元時期逐漸形成山西侯馬金墓石雕八仙的組合是:呂洞賓、漢鐘離、藍采和、徐神翁、鐵拐李、韓湘子、張果老、曹國舅元代馬致遠雜劇《呂洞賓三醉岳陽樓》中,八仙一起出現:“鐘離權,一位“做官的胡子’夕,算是八位中地位最高的;鐵拐李,拿著拐兒,頭發亂梳;藍采和,身著綠袍,“板撒云陽木”;張果老,是位老者,“趙州橋倒騎驢”;徐神翁,身背藥葫蘆;韓湘子,攜一花籃,是“韓愈的侄子’夕;曹國舅,身穿紅袍,是“宋朝的眷屬’夕;呂洞賓,姓呂名巖,號“純陽子”的道士谷子敬的《呂洞賓三度城南柳》,朱有墩的《瑤池會八仙慶壽》、《呂洞賓花月神仙會》、網名的《爭玉板八仙過?!放c致遠雜劇《呂洞賓三醉岳陽樓》中八仙名稱一致,只是各仙的法寶略有不同還有幾種不同的八仙組合,岳伯川《呂洞賓度鐵拐李岳》、網名《呂純陽點化度黃龍》、《賀升平群仙祝壽》中的八仙中少了徐神翁,多了個張四郎《賀升平群仙祝壽》中還有上八仙和下八仙之分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八仙組合是吳元泰《八仙出處東游記》中描述的八仙:鐘離權、呂洞賓、鐵拐李、藍采和、曹國舅、韓湘子、何仙姑、曹國舅而在石雕牌坊中浮雕八仙往往都雕刻在中門的橫梁上,八仙的吉祥寓意石雕八仙,指八仙所持寶物葫蘆,能煉丹制藥,普救眾生劍,可威鎮群魔扇,能起死回生魚鼓,能星相卦卜、靈驗生命。笛,有萬物生靈之能。陰陽板,仙板神鳴,使萬籟無聲。花籃,能廣通神明荷花,可修身靜禪。在石雕牌樓作品中,經常有暗八仙雕刻,他寓意吉祥………???而在牌坊上的浮雕八仙第一個為什么是張果老、其次是韓湘子呢張果老,姓張名果,老是對他的尊稱,原是唐玄宗時期的一個道士張國老故事應最早在《問高力士》一書中有記載,可惜現己不存。
現存最早記載張國老事跡的是李德?!洞瘟吓f聞》,而鄭處誨《明皇雜錄》卷下較為詳細的記載張果老的傳聞,其形象己基本定型張果老為天地混沌初開時的一只白蝙蝠所化,出身神秘,廣通變化,它能知過去、未來之事還有一神奇毛驢,口行千里,“體則疊之,其厚如紙,置于箱中,乘則以水,還以驢”元代畫家任仁發所畫《果老見明皇》一圖,張國老是一位長須飄然,慈眉善目的老者,頭戴黑色冠帽,身著藍色長袍,端坐于座上,道骨仙風宋《太平廣記》基本沿襲《明皇雜錄》,元、明、清戲曲小說中,張果老的形象也并沒有太大的變化???牌樓上的浮雕韓湘的來歷,在八仙中又稱韓湘子,為宋代韓愈的晚輩,說法各異,有說是韓愈的侄兒,也有說是侄孫韓湘最早的原型應為韓愈的江淮間的族侄,韓愈曾作《徐州贈族侄》“自云有奇術,探妙知天工”,韓愈的這位族侄能令牡丹花開五色,花中顯現韓愈的詩句而較多的說法比較認同韓湘為韓愈的侄孫《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云:“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深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下從中可以推斷出歷史上確有其人,在韓愈被貶潮州時,相隨韓愈南行,但他一生沒有學仙成道之事至北宋初劉斧《青瑣高議》中韓湘子逐漸被神化
這位韓愈的江淮間的族侄也逐步變成韓愈的侄孫韓湘,韓湘子的身份就基本定型韓湘與韓愈的各類故事出現后,道家、小說家繼續作其文章明人王世貞輯《列仙全傳》卷六所載韓湘故事中,將全真教北五祖之一的呂洞賓作為韓湘的得道成仙的老師出現,使韓湘的成仙有了出處,這也使韓湘名列八仙,多了一個依據明揚爾曾的《韓湘子全傳》更是添加了更為詳細的情節,如韓湘子度韓愈等,更為韓湘子增添了神仙氣息???鐘離權,又叫漢鐘離浮雕八仙之一漢鐘離在石雕牌坊為什么是第三個明代楊慎《升庵外集》卷十三說:“漢鐘離”是地名,人們用來稱呼鐘離權也有人說,“漢鐘離”之漢,是“漢代”的意思北宋鄭景壁《夢齋筆談》較早的提到鐘離權:“五代間從鐘離權得道,權漢人邇者自本朝以來,與權更出沒人間,權不甚多而洞賓蹤跡數見”宋《集仙傳》中云:“鐘離權,字云房,不知何許人也,唐末入終南山。
”明楊慎《丹鉛錄》中有“仙家稱鐘離先生者,唐人鐘離權也,”這也能說明鐘離權應是唐末人,北宋時仍健在,而鐘離權仙跡主要集中在北宋前期這是大多數學者所認同的八仙之中,鐘離權地位最高,掌管群仙的籍祿,又是呂洞賓的師傅,除張國老外,八仙中的其他各仙的超度都離不開鐘離權道教全真教將也其尊為“鐘祖”鐘離權的形象在北宋《宣和書譜》卷十九有比較詳細的記載:“狀其貌者,作偉岸丈夫,或峨冠給衣,或蟲L髯蓬鬢不冠巾而頂雙髻文身跌足,順然而立,脾脫物表,真是高眼四海而游方之外者
”元馬致遠雜劇《邯鄲道省悟黃粱夢》中鐘離權隱居終南山,遇東華真人,授以正道,編發為雙髻,賜號太極真人在元明雜劇中,鐘離權大多是一散漢形象,常梳一雙“‘髻,手搖芭蕉扇圖畫中,也多是絡腮胡須,梳“‘髻,袒腹,手搖棕扇或拂塵,儀態逍遙、閑散?《宣和畫譜》中載有北宋李得柔所畫“鐘離權像一”山西永樂宮純陽殿神完背壁繪中離度呂洞賓,圖中鐘離權頭梳雙髻,圓眼突目,寬鼻絡腮胡須,身穿藍色長袍,袒胸露腹,綁腿穿草鞋,正在開懷暢飲其悠閑自得,超脫塵俗的形象與呂洞賓俯首深思的書生模樣對比鮮明呂洞賓的神仙傳說在北宋時就很為興盛,它也是八仙中被記載最多的神仙,而呂洞賓的形象隨著人們的傳說故事,變得復雜起來從而成為民間最受信仰的神仙之一呂洞賓,姓呂,名巖,字洞賓,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歷史上也確有呂洞賓其人,生活年代應為唐末至北宋初,與傳說故事的呂洞賓年代相仿《宋史·陳傳傳》云:“關西逸人,有劍術,年百余歲步履輕捷,頃刻數百里,數來傳齋中”北宋中期以后,有關呂洞賓的傳說漸多,流傳地域較廣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呂洞賓傳神仙之法”記岳州石刻,其中有呂洞賓自傳,這是呂洞賓最早的傳記,為后人編造呂洞賓的故事,提供了依據。
宋代更多的記載是以岳陽為中心《夷堅志》卷九、三十七都記載了呂洞賓岳陽故事浦江清先生在《八仙考》中也認為呂洞賓的傳說故事發源于岳陽呂洞賓由于傳說故事較多,深受世人崇拜,道教便利用這一點,將呂洞賓在不同年代賦予了更多的身份,宋徽宗政和年間增封為“妙通真人”,元世祖封為“純陽演證警化真君”,元武宗加封“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明代封為“純陽孚佑帝君”道教全真派還奉呂洞賓為“北五祖”之一,尊稱“呂祖”在宋代的記載中呂洞賓性格孤傲狂放,多以“神氣清邁”,“風骨軒昂”等語記載這也為后人演繹呂洞賓的形象提供了依據山西永樂宮純陽殿塑有呂洞賓塑像,繪有呂洞賓生平和仙跡的連環壁畫《純陽帝君仙游顯化圖》常州天慶觀等地都有呂洞賓的塑像呂洞賓多書生裝扮,背負寶劍???關于何仙姑,說法甚多,早見之于北宋。
北宋魏泰的《東軒筆錄》卷十四有詳細記載:“永州有何氏女,幼遇異人與桃食之,遂不饑無漏,自是能逆知人禍福,鄉人神之,為構樓以居,世謂之何仙姑”或謂其為安慶人、祁縣人、福建南巖人等元人趙道一《歷代真仙體道通鑒后集》卷五中記載何仙姑為唐代廣東增城一女巫,卷六有“趙仙姑”的故事,與北宋所記載何仙姑的故事有相同之處:“趙仙姑,名何,永州零陵人,年十二,與同伴采茶,誤入山中,食山中仙人所贈一桃,便有靈異能力,又稱趙何仙姑”明徐道《歷代神仙通鑒》卷十四中,將趙道一《歷代真仙體道通鑒后集》書中描繪的兩位仙姑故事加以融合吳元泰《八仙出處東游記》中的何仙姑明確為廣東增城縣何泰之女,在鐵拐李引度下成仙最早的八仙中,并無何仙姑,全部是男性形象出現,在元雜劇中,馬致遠《呂洞賓三醉岳陽樓》、谷子敬的《呂洞賓三度城南柳》中都沒有出現何仙姑直到湯顯祖《邯鄲夢》中八仙才有何仙姑,呂洞賓成為度化何仙姑的老師吳元泰《八仙出處東游記》中,何仙姑也出現在八仙之列,并編入她與其他八仙的故事,鐵拐李、藍采和成為超度何仙姑的老師,使得何仙姑有了名列八仙的依據《邯鄲夢》中有“何仙姑拈針補筑籬”描述,后來又有手持荷花的描述,使得何仙姑的形象口趨成熟???藍采和與何仙姑頗有相似之處,都是較晚出現在八仙之中,身份出處較多,眾說紛紜南唐沈汾《續仙傳》卷上記載:“藍采和,不知何許人也,常衣破藍衫,六跨黑木腰帶闊三寸余,一腳著靴,一腳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