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龍柱這個名字的由來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與上面所繪制的圖案有關,也就是說,在每一根龍柱上都雕刻了龍的圖案,而這些龍的形態各不相同。常見的多為龍踏著祥云呈現出遨游于天際的氣勢。這些龍柱的材質都是由漢白玉制成,并調用了雕刻手藝非常精準的藝人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心雕刻而成。
在龍柱的頂端雕有一只神獸端坐在上面,這只神獸的形態也是有講究的,望向紫禁城之內的,是希望當時的皇帝不要只顧著游山玩水,要多放一些心思在朝政上而翹首望向城外的則是希望帝王能夠多走出皇宮體察民間百姓的疾苦。這些龍柱一個個高達粗壯威嚴的挺立在紫禁城之外,為整個皇宮平添了幾分壯麗,成為了一道氣勢磅礴的風景線。曲阜大成殿石雕龍柱祥云繚繞,群龍競飛。大殿四周廊下環立著28根雕龍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高近6米,直徑約1米,原為年刻制,后歷經清朝火劫而于年重刻。
在大成殿的兩山及后檐,有18根八棱磨淺雕石柱,以云龍為飾,每面淺刻9條團龍,每柱72條,細心的工匠在石柱上記下了雕刻的龍的總數,共條而前檐的10根為深雕浮刻,每柱有兩條龍對迎而翔,盤繞升騰,中間刻有寶珠為伴,云煙繚繞,柱腳綴以山石,襯以波濤。其10根龍柱兩兩相對,各具其形,寺廟雕刻石雕龍柱變化多端,無一雷同,造型優美生動,雕刻玲瓏剔透,刀法剛勁有力,龍姿栩栩如生。這是曲阜獨有的石刻藝術瑰寶。中國古代的很多建筑都是氣勢恢宏的,尤其是一些皇家或者達官貴人居住或者安葬的地方,如今都已經成為了名勝古跡。
近代的建筑在其基礎上做出了發揚光大,但同時也保留了不少古代建筑中的閃光點去過北京的人都到過天安門廣場,這里幾乎已經成為了北京的標志性建筑,在天安門廣場上,赫然屹立著一根根的石雕龍柱,在古代也有人稱其為華表,這些龍柱上面的浮雕圖案非常的精美,可以說是中國雕刻藝術的頂尖作品之一。那么這些龍柱的作用是什么呢?為什么它們會出現在天安門廣場上呢?石雕龍柱多立于道教人物的殿堂廟宇之前,如文廟、武廟、媽祖廟、觀音廟等,目的在于明示“神”的尊貴,裝飾僅在其次。
這里須附帶一說,文廟祭祀的是孔子,但民間普遍認為孔子是文曲星下凡,因而孔圣人雖是儒教的創始人,自也位列仙班其殿前立龍柱也就不足為奇。從地域上看,福建閩南沿海地區幾乎逢文廟必有龍柱,臺灣地區的龍柱則多立于媽祖廟前,這正與清代閩南地區移民渡海謀生、墾荒臺灣的歷史相吻合。上一條:青石板材的運輸時注意事項下一條:怎樣對石浮雕進行保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