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子的作用我們看幾乎所有的宮殿、寺廟、宮衙、館所的大門前,都置有大型或者小型的的石獅子作為守衛。獅子在現代非常著名,其中對人們耳熟能詳的有天安門前的兩對獅子,北京中山公園社稷壇門外的獅子,北京大學門前的獅子,滄州鐵獅子和盧溝橋望柱上的四百多只獅子,有句話說的好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看到門口擺放的石獅子沒有,都是有規律的,一般都是一雄一雌,成雙成對的出現,而且擺放都是左雄右雌,這也是符合了傳統的男左女右的陰陽哲學。然而,到清代的石獅子造型有相當一部分,從負有重任的威武守衛者,發展為裝飾門樓、點綴景色的裝飾品了,石獅子的刻劃也隨之過于細膩,出現了繁瑣細碎的傾向。從石獅子形象的演變中,特別從唐代雄強威猛、氣吞山河和清代繁瑣細膩甚至庸俗輕桃的演變中,清楚地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興盛期和衰微期的精神面貌。
從“守衛者”到“裝飾物”隨著中國的建筑藝術發展,石雕獅子造型的應用日益廣泛,除守護皇陵、殿宇、寺廟的石獅子外,宅第、園林、會館、戲樓、牌坊、橋梁上也雕鑿著獅子的形象天安門前的石獅堪稱中國石雕獅子造型的典范。這對漢白玉大石獅雕刻于明代,獅子瞪著大眼微微歪頭,半咧著大嘴,石獅身披纓絡彩帶,頸項飾有鈴檔,雄強中露出秀媚之氣。倘人們稍加留意,便會發現右邊石獅的腹部有一圓形小坑。據傳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攻進北京城時,發現明朝將領李國禎埋伏在石獅后面,便猛力一槍扎去,不料槍扎偏了,在石獅肚上留下了這個歷史印記。
花崗巖石獅子的擺放和作用舉世聞名的盧溝橋建于金大足年間,橋上的石獅子是明代正統年間雕琢的石獅形狀干姿百態,不管大小,不論雌雄,神態感人,特別是大獅身上的幼獅,既多且精,既美巨活。這里的石獅子都是漢白玉的,沒有花崗巖的,花崗巖石獅子的擺放和作用是什么呢?花崗巖的石獅子比漢白玉的更加粗狂豪放,更有力度,值得購買的一種石材。多元化的明清石雕獅子裝飾藝術明清已經步入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后期。明清帝陵前的獅子已經失去了漢唐時的雄武。
清代故宮的銅獅和石獅,雖然精雕細刻,不失為上乘的作品,但是過多的裝飾淹沒了獅子雄壯威武的本性太和門前張牙舞爪,橫眉厲目的銅獅,那是末日帝國的影子。這是一種恐怖的恫嚇,和唐代獅子平實的自信形成鮮明的對比。平實的自信透出真正的實力和勇敢,而恐怖的恫嚇之后往往是心虛和膽怯。隨著明代中期以后商業經濟的發展,石雕獅子裝飾藝術更多地作為一種吉祥的題材進入了世俗的文化生活中。明代出現了獅子滾繡球的紋樣,而繡球上很多是錢幣的紋樣。反映了人民渴望生活富裕的心理。
所以,獅子滾繡球的吉祥圖案作為主題紋飾之一,在一些瓷器上、織繡上處處可見當時,在一些官宅和書香門第的裝飾都喜歡采用太獅、少獅的紋樣。“獅”與“師”同音,以象征官祿代代相傳之意。傳統宅門石獅的作用一般的大戶人家門口也通常放一對石獅子。這時,獅子已經不是帝王將相專用的裝飾物了。獅子作為一種吉祥動物遍布園林、橋梁、河邊的欄桿等處。尤其民間玩具中的獅子更加活潑可愛,它們更像貓的樣子,露出天真活潑的神色。
獅子在明清的裝飾藝術中,在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質地上,出現了具有不同文化內涵和不同形態的獅子形象縱觀全局,外來獅子進入中國藝術裝飾題材的領域是從東漢開始的。經過兩千年的發展歷程,從辟邪的神獸到守護佛像的護法,到帝王陵墓的鎮守猛獸,后來又成為富于人情味的觀賞藝術品。元代以來,獅子又作為一種吉祥動物的裝飾題材,受到廣大百姓的喜愛。它寄托了百姓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完全成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獅子裝飾藝術。我們從獅子裝飾紋樣與時俱進的發展過程中,充分領略到了歷代不同的歷史文化造就的不同裝飾風格。
從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善于接納外來事物,并且融會貫通、創造發展的優秀傳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