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以前人類的出現(xiàn),對世界的發(fā)展無疑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人們鉆燧取火,結繩以計數(shù),刻石以記事,而隨著人類的發(fā)展,愚昧時代也邁進了文明,人們聚集一起為部落,推選領主名為君主,人們越來越注重文明的發(fā)展,個人的流放百世,石雕也應運而生。
但由于時代的局限性,石雕文化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開始舉步不前,但到了改革開放后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石文化事業(yè)在我國大江南北悄然興起,而且以其蓬勃的發(fā)展勢頭,迅猛普及到城市、鄉(xiāng)村和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如今,全國各地的奇石館、石廳、石苑、石軒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各類全國性的、地方性的或?qū)I(yè)性的大、中、小型的奇石展覽、奇石節(jié)及拍賣活動連續(xù)不斷舉辦;地質(zhì)考古的專業(yè)學者或各行各業(yè)的奇石愛好者,收藏家紛紛著書立說,通過各種新聞媒體廣泛宣揚石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各種有關觀賞石、園林石、寶玉石的專業(yè)書籍、期刊、小報等有的公開發(fā)行,有的內(nèi)部交流,為普及觀賞石的知識和交流石藝經(jīng)驗提供了陣地。
特別是當今興起的這股賞石、藏石的石文化事業(yè)得到了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因而得以更加方興未艾如果說明清時代分別代表了我國歷史上二次玩石高潮的話,那么代以來興起的玩石賞石活動,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三次觀賞石浪潮了。社會上石雕文化各種活動的開展,必然促進了對石文化理論的研究工作,因此,一大批專家、學者,收藏家紛紛拿起筆來,撰寫論文,開展專題研究,舉辦各類小報、期刊,有的匯編出版成專著在國內(nèi)外發(fā)行,這些書刊名稱不勝枚舉。
如陳東升先生編著的《中國奇石盆景、根藝、花卉景大觀》上下部,袁奎榮等編著的《中國觀賞石》等等,這些書刊的出版發(fā)行,大大普及了全民的石文化基礎知識,提高了愛石者品評、鑒賞能力使石文化的研究上升到理論階段。宣傳媒體的介入對石文化熱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到各省、地、市的報刊、電臺對全國各地的石文化動態(tài)、信息、石文化群體、學術組織、收藏家的活動、事跡和建樹、對各地奇石館奇石園的興建與發(fā)展都作出了及時的反映和報導,有的媒體還以追蹤報導或開辟專欄節(jié)目定期報導的方式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連鎖新聞效應和文化效益,大大提高了人們對石文化的價值認識,如中央電視臺的“神州風采”曾三次到桂林采訪報導深圳古雅石材藝術雕刻工藝和收藏家向科生的事跡廣西電視臺桂林電視臺的“請您欣賞”,柳州電視臺、桂林日報等新聞媒體對石文化的發(fā)展動態(tài)的宣傳報導屢見不鮮。石雕文化是人們精神生活一項最高雅的藝術享受,它在滿足和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中具有一種特殊功能,她不僅能使人們得到審美的享受、藝術的追求,而且能陶冶人的情操,鍛煉人品認識大自然,品認宇宙萬物的智能,提高人的信息負荷、精神負荷、工作能力負荷,促進人的自然完善,自我修養(yǎng),并向更高的人文層次發(fā)展。
石文化的這種功能和價值,甚至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所謂“黃金有價石無價”,其道理也在這里優(yōu)質(zhì)的、高品味的天然觀賞石之所以不斷增值,就是因為石雕文化這種特殊的藝術價值、精神價值越來越被廣大石雕文化愛好者收藏家所認識。“千金易得,一石難求”我們必須珍惜和保護我國的石雕文化資源,不讓其破壞,不讓其流失。到如今,石雕文化已成為當今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像廣場雕塑、景觀園林雕塑、城市雕塑等等,著名的廣場石雕如自由女神像,不光光代表個人,也象征著美國自由開放的文化,更象征著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強國。
可以說石雕文化已經(jīng)遍布世界,成為世界構建必不可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