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是古建筑裝飾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可以通過石雕的花紋圖案,美化裝飾古建筑物,特別是用于宗教的各種裝飾圖案、紋樣,用石雕刻成凸凹的畫面,在不同光線照射下,投影襯托的紋樣色彩會有不同的變化,給古寺佛殿建筑物增加了一種神秘色彩。河北省承德普樂寺建于公元年。當時,清朝政府徹底平定了準噶爾部貴族的叛亂,使生活在巴爾喀什湖一帶的左、右哈薩克族和生活在蔥嶺以北的東西布魯特,從此擺脫了準噶爾叛亂勢力的壓榨和欺凌。
不久清軍又粉碎了“回部”霍集占兄弟的暴亂,使西北疆強更趨隱定至此,西北各民族與清朝政府的關系日益密切,他們不斷派代表到山莊朝覲,奉表貢物,接受封賞,并經常伴隨乾隆圍場行獵。為了表示對西北各民族宗教信印的尊重,進一步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乾隆遂決定修建這座廟宇,敕賜“普樂寺”,即天下統一,普天同樂的意思。因此可說,普樂寺的修建,是各民族團結的象征。
普樂寺的石雕裝飾藝術分兩類:一類是花卉類,有卷草紋、蓮瓣紋、帶狀紋、回紋等;一類是動物,如坐龍、行龍、團龍、鳳以及蝙蝠等歐洲人稱建筑是“石頭寫成的史書”,承德普樂寺的石雕便是這“史書”的具體體現。宗教文化在普樂寺的石雕藝術中體現的尤為突出,其雕刻用的石料之多,體積之大,是其它寺廟無法相比的。從宏觀方面來看普樂寺的石雕藝術,旭光閣殿內中央圓形石須彌座,石雕紋飾共分6層:上方是龍戲珠紋飾、上梟蓮瓣紋飾、束腰車轱轆吉祥草、下梟蓮瓣紋飾、下方龍戲珠紋飾、底部拐子龍龜角。
旭光閣周圍67個石欄桿雕刻裝飾圖案,宗印殿前二龍戲珠,石碑的碑身兩邊紋飾為水紋和龍碑底方形,四面皆雕刻垂角,垂角下側的左右兩個插角,雕刻兩條騰飛的長龍,看上去華麗而莊重。這些圖案雕刻精美,出神入化,形態逼真,說明古代匠人在建筑時也是盡力從多方面顯示其審美價值。普樂寺的石雕藝術不僅在宏觀上體現其龐大,而且在微觀上也體現得非常精細,遍布寺廟的每一個角落。宗印殿后旭光閣周圍的出水孔用石頭雕刻的裝飾圖案基本相同,自然流暢,形狀似如意紋,上有花瓣點綴。
旭光閣門前兩側各有一下水孔,下水孔的裝飾圖案為荷葉,石雕的荷葉形狀酷似天然形成,其形狀脈絡清晰可見,還有天王殿前的下水孔裝飾圖案為古錢形狀,在建筑的細部看普樂寺的石雕藝術,精細的程度可想而知,石雕藝術在整個普樂寺寺廟建筑中起到了襯托主體的作用縱觀普樂寺全景,寺院整體布局層級分明,重點突出,主題輪廓清晰,不僅形態多樣,而且制作精美極具藝術性和觀賞性,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金色的殿頂、金色的殿內天花藻井和造景周圍的彩畫,無不給人以富麗之美感,而石雕藝術則追求本色之美,追求自然之美與建筑的精華部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勞動結晶。免費咨詢電話:阿里巴巴店鋪:淘寶店鋪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