幢石梵名“馱縛若”的譯名,原是一種絲帛制成的傘蓋狀物,頂裝如意寶珠,下有長桿,供于佛前,據說可以“表麾群生,制魔眾”。遼塔多為實心的密檐式石塔,在建筑上則以磚石仿木結構,惟門窗不用唐塔宋塔的方形結構設計,而采用在力學上更加合理的拱券設計,這也是遼塔在建筑學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初唐時期,為便于刻經及長久保存,開始用石刻模擬絲帛的幢,即為石經幢。是禪宗佛寺獨特的標志性建筑,其發展演變史與石柱、石塔系一脈相承。石雕佛塔經幢到現在依然存在的象征意義是什么?它在中國古代佛寺建筑中分布廣泛并具有典型特征,雕刻別致的石構建筑小品,其造型獨特,內涵豐富,且相對獨立。
它們在寺廟中代表人們興修福業、祈福消災的美好愿望石經幢有雙幢和單幢兩種,前者立于殿庭或門庭兩側;后者為數較多,多立于殿庭正中或廟門之前。此外,經幢有時也在禪宗等其他寺院中設立。經幢一般由白石雕琢成,外觀較為一致,由覆有蓮花浮雕幢座、刻有經咒的幢身和幢頂三個部分構成。由多塊石刻方石搭接而成,各層分別雕刻。而曲陽石雕工匠雕刻的經幢與其他地區的經幢相比,幢身分段及層次更多,雕刻的題材也更隨意并附有生活化氣息。
幢身一雕刻紀實經文及紀年、修造緣由為主,經文內容也較為簡化經幢一種建筑化的儀仗,有效地彰顯著佛教徒的虔誠和濃烈的禪宗氨氯。寺院經幢既是石雕刻藝術品,又是組合豎直向上體量奇特的建筑物,往往是娛神、禮佛的“佛的空靈世界”。作為禪宗世界的崇拜物,籍以表現佛法權威和隆重。
中國由于長期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和對現實人生的世俗認同,中國人沒有象西方人那樣迷狂宗教,所以佛教的標志性建筑物的石經幢沒有象西方建筑一樣,有超過佛寺的大體量建筑,它暗示著佛教的隆重和威儀,宣揚著佛教的思想,營造了佛寺建筑在空間上的壯觀氣勢,豐富了寺院空間組群的層次,是佛寺內容的重要標志和豐富空間組合的建筑物我們在欣賞石經幢藝術時,它們的魅力在我們心理上所激發出的感受會和佛教徒在心理上產生共鳴。構筑建筑空間與建筑“意境”相結合的空間環境,更是藝術的表現,建筑的空間環境的藝術表現,主要致力于某一特定的空間的氣氛、情調、韻味的形成,而意境恰好是這一默契、和諧的直觀統合。宗教建筑中,寺院石塔往往是佛寺建筑不可或缺的附屬建筑。
塔往往通過巧妙的構思設計,把佛教的發展、佛教的功德、佛教的著名人物以及某些傳說故事凝縮在一個象征性的世界中,展現了一幅佛國的縮影為了表現佛法莊嚴妙勝,追仰佛陀靈跡,發揮象教作用,無論是單層的還是多層級的塔,依然是仿效印度的傳統,把雕刻裝飾作為塔身建筑藝術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佛寺建筑中的石塔種類繁多,造型各異,大小不一。在眾多寺院石塔中,曲陽石匠藝人往往會根據不同的情況,在塔的不同部位如基座、塔壁、塔柱、塔門、塔完等處,運用各種形式雕刻出不同類型的佛、菩薩和護法神將燈佛教人物形象。
它們的存在既體現了人們對佛的尊崇,又體現了古代匠師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才能,它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藝術載體曲陽石雕在石塔中的應用也具有廣泛性,其中,矗立于寶相寺大雄寶殿兩側東西塔就是重要實例之一。東塔始建于唐,南宋淳裕十年重修,又名鎮國塔,塔高48.27米。西塔始建于五代,南宋嘉熙元年改為石塔,又名仁壽塔,塔高45.06米。這兩座塔全部采用當地花崗巖石塊做材料,遵照北宋李誡《營造法式》的模式而建成的仿木結構的高層建筑物。塔作平面八角五層形制。
在這兩座石塔中,曲陽石雕雕刻作品完美地體現了佛道、法相,顯示出佛法的莊嚴妙義特別是東塔,每一層的八個面壁上,都嵌刻了如同真人一般大小的佛教人物浮雕。這些人物浮雕的分布是以佛教修行五種境界即五乘為標準,自第一層至第五目分別為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和佛乘,并按照人物之間“性類相近,相應對稱”關系,兩個一對地排列在各層塔門和塔完的兩旁,組成一卷尊卑有序、系統分明的佛教人物關系圖,體現了東方掌婆世界的佛化精神。
東塔依據五乘,雕刻佛、菩薩、高僧、羅漢、諸天神將共80尊,一則表現他們之間道果境界深淺不同,一則表明他們在婆婆世界負有自身修行和普化運戴眾生的責任由于這個原因,東塔須彌座的束腰部位,又嵌砌著用輝綠巖雕刻的以釋則牟尼本生故事。本行故事為主要內容的佛傳圖40方,生動地描繪了釋迎牟尼生前的因緣、出世后的行跡以及佛教中的譬喻故事。這些更豐富了象征婆婆世界的東塔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