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始建于魏晉時期,唐代時已名冠天下,元、明、清歷代經過不斷修葺擴建,成為今天豫西南地區規模較大的一處古建筑群。如躬耕亭內的諸葛亮雕像和碑廊內的臥龍崗全圖,采用剔地線刻的手法,運用簡潔的線條,表現出儒雅的諸葛亮形象和清代臥龍崗的全貌,線條清晰,層次分明。武侯祠在歷代不斷修葺的過程中,便不斷吸收南陽傳統文化的精華,注重雕塑藝術的應用,產生了眾多的優秀雕塑作品。臥龍崗武侯祠的雕塑作品從材料上來說主要包括石雕、木雕、泥塑和磚雕等。石雕作品:主要有千古人龍石牌坊石雕。
其圖案多采用高浮雕的技法,在當心間和次間的上下額枋上雕刻有“躬耕隴畝”、“徐庶薦賢”、“龍崗三顧”、“草廬對策”、“火燒博望”、“白帝托孤”、“七擒孟獲”、“出師北伐”、“揮淚斬馬謖”的三國故事圖案在上下額枋的枋心間則雕刻“二龍戲珠”、“丹鳳朝陽”、“麒麟獻瑞”等吉祥圖案。而在四柱柱腳的抱鼓石上,各圓雕一只石獅,四柱頂端圓雕盤龍火焰,沖天而起。漢昭烈皇帝三顧處牌坊,采用透雕和高浮雕并用的技法,在牌坊正面額枋上雕刻“渭水訪賢”、“二龍戲珠”圖案,在牌坊背面額枋上雕刻有“八仙慶壽”、“雙鳳朝陽”圖案。在抱鼓石上刻有“世世封侯”、“麒麟獻瑞”圖案。
仙人橋石鼓則雕刻有“漁樵耕讀”、“松鼠葡萄”、“鳳凰牡丹”、“一品清廉”和“天降瑞龍”等圖案諸葛井欄板采用淺浮雕形式,雕刻有“漁樵耕讀”和“劉海戲金蟾”的圖案。三代遺才石牌坊的額枋雕刻有“伊尹耕莘”和孫悟空、托塔李天王、楊戩、哪吒、張天師等道教天神圖像,寓意諸葛亮的能力像天上諸神一樣通天徹地、法力無邊。躬耕亭內的諸葛亮像,取自《四庫全書》南熏殿本,采用陰線刻手法雕刻諸葛亮形象,構圖準確,形象逼真。其線條細膩流暢,衣帶飄逸,生動地再現了諸葛亮包藏萬機的儒者神韻。
石刻臥龍崗全圖則采用剔地平雕和線刻相結合的技法,再現了清代臥龍崗的全景但見山巒起伏,意境深遠,庭院幽靜,亭臺樓閣錯落有致。人物、毛驢用筆簡練,形象逼真生動,觀之的確有“臥龍崗林光如畫“的感覺。而關張殿前廊兩側的“關帝詩竹”和“蘭草圖”采用剔地和陰線刻相結合,構圖細膩生動,飄逸瀟灑。大門前的石獅和山門前的望天吼圓雕,刀法犀利、生動傳神。道房院的青石水池,整石雕制,內鑿空為池,外飾圖案,采用透雕和高浮雕相結合,正面雕“百鳥朝鳳”,背面雕“六合同春”。
其設計精巧,構圖精煉,刀法流暢,質樸天然,體現了南陽石雕藝術的較高水平木雕作品:主要分布在大拜殿神龕、三顧堂神龕、關張殿神龕和清風樓樓上神龕木雕,以及大拜殿、茅廬、躬耕亭、清風樓、讀書臺等古建筑的雀替、斗拱、梁頭等的雕刻工藝。大拜殿神龕的額枋和雀替雕刻“伊尹耕莘”、“二龍戲珠”、“渭水垂釣”、“鳳凰牡丹”、“三羊開泰”、“喜相逢”、“多福多壽”、“松鶴延年”等道教吉祥圖案和“舌戰群儒”、“智收姜維”等三國故事。
而神龕前透雕兩根盤龍柱,兩條盤龍依柱就勢,鱗甲鮮明,蓄勢待發,躍然飛舞,給人以飛龍在天的神游灑脫之感寓意諸葛亮在南陽經過十年的晴耕雨讀生活,便龍飛天漢,成為一代人杰,人中之龍。三顧堂神龕前額枋分成三組獨立的畫面,用高浮雕和透雕技法,按故事發展順序依次刻繪三顧茅廬的故事。關張殿神龕額枋雕“鞭打督郵”、“三英戰呂布”、“古城會”三幅畫面,裙板上雕刻“水淹七軍”和“長坂橋”兩幅畫面。生動再現了關羽、張飛的豐功偉績和英雄氣概。
泥塑作品:主要有大拜殿內的諸葛亮及諸葛瞻、諸葛尚泥塑坐像,三顧堂神龕內泥塑劉備、諸葛亮對話的彩繪造像,關張殿神龕內塑關羽、張飛貼金泥塑像和野云庵內的諸葛亮會友的泥塑組像等磚雕作品:主要有龍門照壁和野云庵磚雕及龍角塔磚雕。龍門照壁,采用模印和捏塑相結合的手法,主題畫面是“鯉魚跳龍門”,“龍門”左側雕“封侯掛印”,右側雕“入閣拜相”,兩邊為“喜從天降”,上刻“十八學士登瀛州”的故事。背面中間亦為“鯉魚跳龍門”,左為“雁塔留名”,右為“五子登科”,兩邊為“丹鳳朝陽”及“喜從天降”,上刻“八仙過?!钡纳裨捁适?,激勵莘莘學子經過十年寒窗,便能像八仙一樣各執法器遨游馳騁。
野云庵門樓磚雕采用剔地浮雕、陰線雕技法,雕刻有“二龍”、“松鶴延年”、“鹿鶴同春”等吉祥圖案,主要表現福祿長壽、清雅高潔的主題龍角塔建于清咸豐四年秋,由南陽知府顧嘉蘅和南陽知縣鈕鐳為消災彌禍、保護臥龍崗的風水而倡建,并由顧嘉蘅題寫塔名。塔身周圍均嵌磚雕,畫面內容多為道教的神話人物、仙人、瑞獸等,雕刻精細,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