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元、明、清三朝古都與中國文化藝術中心,北京的雕塑文物可謂數不勝數。自清末以來,北京就成為外國學者、收藏家、古董商的神往之地。喜仁龍20世紀西方極為重要的中國美術史專家喜仁龍在就已經在北京了,并在出版了英文專著《北京的城墻和城門》。他的另一部代表作《5—14世紀中國雕塑》直至今天仍被西方學者奉為研究中國古代雕塑的“圣經”。
《5—14世紀中國雕塑》一書初版于,這本書主要介紹了5—14世紀中國雕塑的歷史演變,以及各個時期的藝術特征和代表作品圖錄部分近千張圖片按照時間和省份編排,既集中展示了同一時期不同地域雕塑的藝術特征,又呈現了不同時期同一地域的風格演變這些海外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古董商、私人收藏家珍藏的中國文物,相當一部分已經下落不明,更有一些名勝古跡和文物珍藏屢遭劫難,今已絕跡世間。這本書中亦介紹了不少北京的雕塑,很多是鮮為人知的,如今已大多不存,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珍寶都長什么樣?居庸關云臺位于南口附近,門洞內廣為人知的題記以六種文字共同書寫而成。刻有四大天王浮雕,圖中可以看到其中的兩個。
廣目天王坐在一個蜷曲著的人身上,面目猙獰,右手持一蛇,旁邊有二侍者背景裝飾著云紋增長天王像。坐在二鬼身上,正要拔劍。兩側各一侍者,身穿戎裝,頭戴高冠。造像為淺浮雕,刻于磚砌的墻面上。年代為公元。《5—14世紀中國雕塑》一書對梁思成影響至深。梁思成的《中國雕塑史》講義中很多部分直接翻譯自喜龍仁的著作,梁思成對中國建筑史的敘述也受到喜龍仁的影響;一直很關注藝術和藝術史的魯迅也注意到并且高度評價喜龍仁的著作。”兩尊麒麟立于高基座上,位于萬壽山下的寺廟前。
它們顯然是仿照古拙時期的樣式制作而成,外形、羽翼、身上的火焰紋裝飾讓我們想到梁墓前的麒麟,但是雕刻年代卻明顯較晚,極有可能不會早于明代,基座的外形也證明了這一點材質為白色大理石。書中記錄了不少北京雕塑,并提到:“有很多頭像被砍下,經北京運往歐洲”。由此可見當時的北京匯聚了全國各地的中國雕塑代表作品,在北京的外國人也有多種中國雕塑收藏大造像碑正面。釋迦牟尼佛立像,葉形背光。頭光里有過去七佛,背光外緣飾火焰紋。佛右側是九個小供養人。石碑下面已損壞,其他的次要人物只能看到部分。高7英尺。西奧多·考特收藏,北京。觀音菩薩立像立于蓮座上,頭戴寶冠,上面裝飾著一尊小阿彌陀佛。
腰束長裙,材質輕薄精致,緊貼身體上身袒裸,僅有一條帔巾從肩頭垂下,系于胸前。身飾瓔珞。雙臂斷裂。白色大理石,有彩繪痕跡。高8英尺多。蒙特將軍收藏,北京造像碑正面。淺龕中,釋迦牟尼結跏趺坐于方形基座上,兩側各有一比丘二菩薩。兩個供養人跪于基座前,往外各有一小獅子淺龕上方,四飛天手持花環,獅首上豎一佛塔。麟德元年四月八日。砂質石灰石。高2英尺。山中商會收藏,北京。
他對房山北塔和南塔以及周邊的小塔進行了細致研究,對塔上的裝飾性浮雕、鑲邊、托臂、斗拱和支柱進行了細致描繪——房山北塔是研究唐朝直隸雕塑的重要起點主塔周圍有四座小塔,都裝飾著高浮雕主塔上沒有刻年份,但從一些題記推斷,大概建于公元后;小塔建于公元—間。主塔上裝飾著兩層由陶土燒制而成的浮雕,上層的人物動作靈活,有的在奔跑,有的手持長矛或弓,還有的在努力搬運重物。線條流暢,雄渾有力,藝術家完全掌握了人物的動作和外觀,樂于挑戰難度更高、更富張力的姿勢。
小塔完全為石制,里外都裝飾著浮雕塔內狹小、昏暗,后壁上有佛像及菩薩立像,樣式傳統,不具備任何特殊的藝術價值其中一座塔內側壁上的浮雕很有趣,是一系列供養人,可惜很難拍到清晰的照片。方形入口兩側面目猙獰的力士浮雕更加生動,有的踏在動物身上,有的則較為克制,但都蘊含著極大的力量,這一點從飄動的衣袂中可見一斑。南塔與之前提到的北塔相對應,題記表明它建造于遼代天慶七年,小塔建造于天慶八年這些造像非常僵硬,面部扁圓豐滿,衣褶是簡約的雙線條式。淺龕。位于一石碑上部,內有一佛結跏趺坐于方形基座上,施無畏印,旁有二菩薩立像。
二龍環繞于佛龕上方和周圍,構成石碑頂部題記中未標明年代,然而根據相關歷史資料,可以推斷時間大致為公元—之間造像雖小,卻很重要,是唐朝時直隸地區雕塑的重要代表。這座石碑和旁邊的另一座石碑并立于北京房山附近小西天寺旁的一平臺上。小佛龕。位于一石碑頂部,兩條蟠龍圍繞佛龕,龕內一佛結跏趺坐于高基座上,施無畏印。這座石碑位于上一座石碑旁邊房山北塔。佛塔融合了中國塔和印度塔的樣式,塔身為八角形。高基座分為兩層,每層都飾有植物紋樣和人物浮雕。基座頂部有兩排斗拱。
第二層塔檐比第一層要小,二者下方均有兩排斗拱兩層塔身四面都有巨大的券門,其他四面有方形假窗,邊框為壁柱和嵌條。塔身上部的球狀部分由一系列細線條組成,再往上是塔剎,上刻九層相輪,頂端為一朵蓮花塔身上部明顯為印度風格,與下部不太協調。該塔為磚瓦結構,高250多英尺。北塔上沒有標明年代的題記,但基臺四隅各有一小塔,年代均為8世紀代至代。這座塔可能建于唐睿宗時期。北塔塔基和第一層塔身塔基下部有一排方孔,內有獸首。方孔中間為卷葉紋浮雕。
上方有一飾帶,飾有高浮雕造像,造像中間的瓷磚上刻著一些造像和花瓶仿木結構挑檐下有兩排斗拱。塔壁、壁柱角和假窗邊框均為木構,而非石構。塔基浮雕裝飾。位于北塔塔基上。雕帶中是各行各業的人物造像,一些人手持矛或弓,似乎正要攻擊敵人;一些人正進獻貢品。角上有一些巨人,將塔的上一層頂在頭上其中一人有四條手臂,顯然是印度的神。下方是卷葉紋浮雕。接近地面有淺浮雕寶塔,小塔上的題記中記錄了捐資建塔人的名字。第一座小石塔。位于房山北塔塔基一角。
下部有一小龕,龕口為長方形,上部塔檐將塔身分為七層,頂部有一小塔內有一佛二菩薩,見圖538A側壁為供養人浮雕,沒有拍到理想的照片。開元十年四月八日。第二座小石塔。與前一座石塔相似。開元十五年二月八日。第一座小石塔底層正面。方形門洞上方有一拱券,裝飾著卷軸圖案。兩側各有一高浮雕力士。透過門洞,可見后壁上高浮雕的一佛二菩薩。第二座小石塔底層正面拱券兩端處理為卷葉狀,樣式十分大膽。門洞兩側各有一力士,皆為唐朝雕塑藝術成熟時期的絕佳范本。透過門洞,可見后壁上的坐佛。第三座小石塔底層正面。
方形門洞兩側各有一力士,其中一力士身穿華麗的盔甲,另一力士上身赤裸,肌肉突兀透過門洞,可見后壁上高浮雕的一佛二菩薩力士像。位于第三座小石塔門洞右側。盔甲裝飾華麗,衣帶飄動,腳踩一小球。造像高約1.5英尺。一組浮雕。位于第一座小石塔內。后壁上有一尊坐佛,結跏趺坐于蓮座上,結安慰印,兩側各有一菩薩立于小蓮座上。主像身后的大背光上刻有纏枝花紋和五尊浮雕小佛。坐佛,結跏趺坐于方形基座上,兩側各有一菩薩立于蓮座上這些小塔內部又窄又暗,很難拍到優質的照片。
這些造像極為重要,是唐朝直隸地區雕塑成熟時期的代表房山南塔。共十一層,平面為八角形,立于北塔附近的一處高臺上。這是座常見的磚塔,各層之間由塔檐和斗拱隔開。大約250英尺或更高塔身下部刻有裝飾性浮雕,下一頁圖中展現得更清楚。天慶七年。此種藝術類型在遼代中國北方地區十分典型。南塔下部。包括刻有裝飾的塔基、第一層塔身,以及上面的兩層塔身。塔基和上方飾帶主要裝飾著淺浮雕的植物紋樣,也包括一些生動寫實的人物和動物像。
第一層塔身下方的塔基上有兩層蓮瓣,形如巨大的花萼,塔身從中升起寶塔形紀念柱立于南塔旁。包括三部分:雙層高基座、仰蓮承托著的八棱塔身、七層塔檐以及頂端的大花朵。天慶八年寶塔形紀念柱。位于南塔旁。平面同樣呈八角形,分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淺佛龕,龕內有人物造像。頂部是塔檐和碩大的錐形塔剎淺佛龕。上圖小寶塔上的兩個淺佛龕之一,內有坐佛和比丘。造像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明顯是典型的遼代雕塑。外形豐滿而扁平,接近宋朝流行的樣式。
喜仁龍在書中提到:“對于絕大多數依然留在原處的雕塑作品,中國、日本、美國和歐洲私人收藏的雕塑作品,以及公共博物館收藏的雕塑作品,書中收錄的照片都是我自己拍攝的,其他照片則是從博物館購買的,或由這些機構提供的有幾位私人收藏家和藝術品商人也為我提供了他們所藏雕塑作品的照片”中國很多雕塑文物輾轉流落至世界各處,被各大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古董商、私人收藏家珍藏,相當一部分已經下落不明,更有一些名勝古跡和文物珍藏屢遭劫難,今已絕跡世間,可見書中收錄圖像的的珍貴。如果您想看喜仁龍的這本書,那么好消息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