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藝術發展迅速的當下,我國傳統的民間文化仍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比如石獅子,就是普及面最廣、最深入人心的民間雕刻藝術。上至各級政府和企事業單位,下到鄉村宅院、牌坊橋梁甚至佛寺道觀,都少不了石獅子的形象。石獅子已經滲入到了我們民族文化的血脈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無法剝離的一部分。
石獅子具有鎮宅、辟邪、納福、招財的吉祥風水作用獅子本不是在中國土地上生長的動物,至少在漢代以前是沒有記載的,所以十二生肖中沒有它的席位,中國早期文字中也并沒有“獅”這個字據研究者所說,中國石獅子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東漢至魏晉南北朝獅子最早進入中國是在東漢時期,“東漢章帝章和元年,月氏國譴使獻扶拔師子”,這一下轟動了整個京城此后不久,石獅子和舞獅藝術都在中國出現了現在我們觀察石獅子雕像時,不難發現石獅子的形象與真獅子還是有很大差異的,這是因為當時雖然有獅子引入中國,但絕大多數石匠根本就沒見過獅子,只是根據聽說的獅子的形象特征雕鑿而成,所以中國的石獅子脫離了動物學意義上獅子的真實形象,而大量加進了對它的合理想象。
中國本土的石雕麒麟、龍、虎、辟邪、狡貌、警餐、角端等神獸的形象被源源不斷地轉移到了獅子身上,獅子就有了闊及兩鬢的方口、大而突出的鼻子、圓睜的怒目、粗壯的身軀、短甚至省略掉的尾巴等四川雅安高嘖墓前的石獅,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獅,呈現行走的姿態,昂首挺胸,有種仰天吼叫的氣勢從石獅頭的外形,身上的翅膀以及尾巴的造型看,這顯然是工匠們想象的作品第二個階段為隋唐時期這是中國石獅藝術的成熟和輝煌時期那時候的石獅子,不僅仍然被用來守護陵墓,而且開始成為宮殿、大門的鎮守之神。隋唐時期石獅子雕刻基本上還是處于繼承魏晉南北朝的藝術傳統。
這一時期的石獅子,體態博大飽滿,氣勢宏偉雄壯,形態威猛生動河南洛陽博物館藏隋代石獅呈蹲坐式,也是怒目張口,挺胸,但是腰部以下體形明顯縮小,整個外形呈三角形,在石獅胸部兩側還飾有火焰紋,這像是獅子的卷毛,看上去華麗而富有裝飾性第三階段為五代、兩宋時期這是石雕獅子在中國的世俗化時期五代時期的大型陵墓和建筑較少,石獅子的雕像數量也不多,但是出現了一些鐵制獅子雕像,因為材料的轉換也開創了一種新風格宋代大肆建造皇陵,石獅子作為守護神也隨之增多。宋代皇陵的獅子雕像別具一格,頸脖子上都佩有項飾,項飾上掛著響鈴,有的還系有精致的鏈條。
裝飾風格上的多樣化使石獅子也越來越走向民間,被中國百姓所接受和喜愛民間的石獅子偏重于裝飾性和愉悅感,在造型上自然少了許多野性如河南鞏縣永裕陵石獅,體型肥壯,怒目張口,頸部處飾有項飾和響鈴,雕刻精美細致,整體氣勢上已不如唐陵石獅子那樣雄偉威嚴了第四個階段為元明清時期這一階段的石獅子雕刻藝術全面體現出世俗化、民間化、大眾化、日常化的特點,與建筑門樓裝飾和社會禮儀結合緊密,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普及這里介紹一下建于明萬歷年間的上海豫園石獅,這是一對蹲立式石獅,昂首遠望,屹立在豫園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