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秉偉在悠悠幾千年中國歷史上,涌現了燦若群星的中國書法大家和汗牛充棟的各種書體流派的書法作品。中國書法永遠都是與“文房四寶”相伴隨。可在當代的青島,卻出現了一位以沙灘為紙、雙手為筆、海水為墨的沙灘浮雕藝術家,他就是今年已近古稀的原青島市重工業局退休職工陳永立先生。
初見陳先生,黝黑透紅的臉龐,流露著親切謙和的笑容,一雙眼睛閃爍著明亮睿智的光芒談吐很親和,樸實讓我不禁想起魏巍在其《誰是最可愛的人》中,對年輕戰士的那段描寫:“他長著一幅微黑透紅的臉膛,稍高的個兒,站在那兒,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紅高粱那樣的淳樸可愛”在陳永立的家中,他的沙灘浮雕作品留下的照片資料已經有厚厚的十幾本,翻閱這些資料圖片,聽取他的侃侃而言,一位半個世紀以來持之以恒、潛心沙灘浮雕創作的藝術家形象呼之欲出一、沙灘托起髫年夢陳永利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永利7歲時,年輕的母親帶他到海邊沙灘上玩耍藍湛湛的天空、一望無際的碧海、騰飛的雪浪花、金黃色的沙灘,美麗的島城海濱風景如詩如畫這里是海邊長大的孩子們快樂的天堂。
小朋友們來到沙灘上都會不約而同地拿著小鏟子挖沙,用沙子堆出各種各樣的造型,在這片軟糯的沙灘上留下自己的稚嫩作品和童話般的夢小永立跟隨著母親來到海邊,他興奮地撲倒在沙灘上,用沙子堆砌著腦海中的小房子、太陽、月亮母親陪著他玩沙,為了幫助孩子識字,就在沙灘上用沙堆字,當母親用手掌將沙子堆成一個個方塊漢字時,小永利高興地鼓起小巴掌,他學著母親的樣子,也堆起字來,歪歪扭扭,高低不平,勉強能看出個字樣來,逗得母子哈哈大笑。
母親讓他先學習堆砌漢字的“橫”“豎”“點”“勾”“撇”“捺”等筆劃,按照母親的引導,他慢慢地堆砌,直到堆的形像了才罷手就這樣,陳永立在母親的影響下開始接觸沙灘浮雕,并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母親或許沒有想到,這個沙灘堆字的游戲,竟成了小永利沙灘浮雕的一次啟蒙從那以后,小永利便常常出現在沙灘上,用小小的的手掌,攏起一堆堆的沙子,學習堆砌起漢字來“太平路”、“中山路”、“朝城路”,海邊附近的幾條路名都成了他堆砌沙灘字的內容。退潮時小永利堆在沙灘上的字,漲潮時海水像一塊巨大的橡皮,幾下子就把他精心堆起來的浮雕字涂平抹盡,消失在海水之中無影無蹤。
他望著海水推著翻卷的海浪涌上沙灘,心里回憶著剛剛完成的沙灘堆字的一筆一畫,就在這不休止的潮漲潮落之間,小永利放飛著自己要做一個沙灘浮雕藝術家的夢想在他的整個少年時光里始終有沙雕字的陪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小永利從一個少年變成了青年人,從而立之年到了不惑工作之余,他依然癡迷于沙灘浮雕,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他在沙灘上忙碌的身影二、藝海無邊苦作舟碧海藍天下,以沙灘為紙,雙手做筆,輔之于一把不銹鋼的鏟子和兩塊長條形檀木,揮灑造型。看似創作的門檻很低,但要達到爐火純青的高度,卻也十分不易。
陳永立深知“磨刀不誤砍柴工”之理,為了能在沙灘浮雕中凸顯中國書法的魂靈、風骨和藝術特色,他潛心學習研究中國書法的各種書體,購買了大量的介紹中國書法的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五種字體,包括魏碑的相關書籍和字帖王羲之、趙孟頫、顏真卿、柳公權、當代啟功、本土高小巖等書法大師留世精品都出現在他的書桌上出于對魏碑的偏愛,他多方收集到包括北魏書家鄭道昭《鄭文公碑》在內的多幅魏碑典范字帖夜燈下,在浩如煙海的字帖、碑帖中,他揣摩比較著書法大家各異的書法藝術特色,隸書字形多呈寬扁,講究“蠶頭燕尾”,結構扁平工整,莊重精巧。楷書中規中矩,棱角分明,橫平豎直而魏碑書體,則雄渾莊重、雍容大雅、剛柔相濟,含韻于樸,凝重勁健,讓陳永立喜愛有加,用心揣摩,到了愛不釋手的癡迷程度他堅信“字無百日功”,刻苦地臨摹、書寫,每日臨池不輟。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載春秋,多種書體他都能熟稔在心,對特別鐘愛的隸書和魏碑已深深印刻在腦海之中把儲存在腦海里的書體,復制到沙灘上,不像在書齋里宣紙上那般瀟灑除了要突出書體的藝術特色之外,字體的各個筆畫之間的比例非常重要。
怎樣能夠保證每個字都大小一致,基本統一?陳永立歷經多年練習摸索總結出來一整套技巧,他如是說:“一開始我做的字也是有大有小,后來慢慢總結出這其中的技巧,比如需要做一米的字,拳頭往那一放,就是筆畫中‘點’的尺寸,從手指到胳膊肘關節的長度,這就是筆畫中‘橫’的尺寸,‘豎’就是從手指到肩關節,字整體是一米七,根據身高一看影子就能定位,這就是比例所以只要說出成型字體的尺寸,我就能準確的按比例完成”說起沙灘浮雕的全部工具,他介紹說,“鏟子鏟沙,兩塊檀木,一塊是用來找圓弧,一塊用來找平面”望著這最簡單不過的工具,通過他的雙手能堆砌出不同尺寸、不同字體的沙灘浮雕字,人們在體會他創作的諸多艱辛的同時,又為他的執著、毅力、悟性、靈氣而深深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