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波的石雕“滿漢全席”是第29次全國助殘日。日前,記者到福建省三明市沙縣采訪了民間藝術家周建波,請看他的自強故事——“滿漢全席”下午,記者來到福建省三明市沙縣聾人民間藝術家周建波的家。一進門就被一桌“滿漢全席”吸引住了,雞、魚、螃蟹、扇貝、包子、餃子……形象逼真、活靈活現。
原來,這些都是周建波的石刻藝術品環顧四周,我發現,這里更像一個雕塑博物館,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木雕、石雕、竹雕、剪紙作品琳瑯滿目,擺滿了各個房間滿漢全席、500羅漢、百座達摩雕塑等成品,多到周建波自己也數不清他只知道,這是他多的心血,即便在最困難的時候,他也舍不得賣。他曾獲得諸多獎項,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比賽木雕項目特別獎、第三屆國際剪紙藝術博覽會“南風韻”全國剪紙大賽中獲金獎……80多個獎項見證了他的成績他開發的圓雕、根雕、木竹帆船、仿真動物、木器兒童玩具、木雕畫、動物鐘及剪紙等數千件作品,先后出口到東南亞、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
他曾榮獲“民間藝術家”稱號周建波經常自稱“波波”,他表示,他的夢想是建立一個“波波文化公園”,公園里設立羅漢館、達摩館、剪紙石藝館、木雕館等8個館歷經坎坷8歲那年,周建波高燒不退,治療時藥物過敏導致失聰耳朵聾了,逐漸也不會說話了。為了讓孩子能重新說話,他母親每天教他學讀一個字,教他分辨口形,理解字意。日積月累,周建波慢慢學會了唇語,能夠根據別人的口形與人交流后來,他的聽力有所恢復,勉強能與人交談。如今,他說的話,大家基本能聽懂他陽光、熱情,思維敏捷,侃侃而談,很難看出他是一名有著聽力障礙的殘疾人。誰能想到,他還有過自殺的經歷。上高中時,周建波在沙縣三中一名美術教師門下學了兩年素描。
畢業時,他報考了廈門一所藝術院校,筆試成績順利通過,他的美術作品受到考官的贊賞,卻因為耳聾被拒之門外回到家后,周建波萬念俱灰,將一大把安眠藥吞了進去幸好被母親發現,搶救過來經歷了生死的周建波更加珍惜生命,愛護家人,決定好好活下去。因為聽力問題,周建波朋友很少,常常獨來獨往。他迷上了玩泥巴,捏泥人,也常常一個人靜靜地學織毛衣,跟著鄰家阿婆學花鳥蟲魚剪紙藝術后來,他開始了竹雕、木雕、石雕。手掌上刻刀留下的疤痕,見證了他從繪畫到雕刻再到剪紙的一次次轉變和飛躍。
這成就了周建波,并最終使他走上藝術之路“搶救”的藝術周建波的家里擺放著上萬塊未經雕琢的石頭,其中90%都是在沙縣“搶救”回來的他認為,石頭也有靈性,剪紙和石雕是一門“搶救”的藝術他嘗試著把素描和雕刻融入剪紙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一路走來,周建波深深體會到聾啞人的無奈和孤獨。因為語言障礙,沒有朋友,很多聾啞人常年生活在孤獨中,別人很難走進他們的心靈。
他總想以自己的經歷激勵殘疾人朋友,盡力為殘疾人做些事,周建波利用自己工藝美術方面的特長,組建了聾人手工室,教聾人制作手工藝品,還把自己的家貢獻出來,作為手工室成員的活動場所,并提供刀具、電鉆、工藝品配件等他們經常利用晚上及周末的時間聚在一起,一邊制作工藝品,一邊交流心事在工作室,他經常工作到夜里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