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石雕,主要是指建筑物上或建筑環境中與建筑相配套,起著裝飾、美化、突出建筑形象的石質雕刻品,其形式有圓雕,透雕和浮雕。???在金碧輝煌的紫禁城建筑中,存有許多精美的建筑石雕,有的直接作用于建筑本身,使建筑功能與裝飾藝術融為一體,如建筑基座的漢白玉須彌座,穩定垂花門和木影壁的滾墩石,高臺建筑上起攔護作用的石質欄桿,以及防止木柱受潮的柱頂石等,皆屬此類。
還有一些裝飾功能強于建筑功能,甚至純裝飾性的石雕,如御路石、石雕獅子,以及一些單體石座等,有著很強的觀賞性中國傳統吉祥圖案雕刻概述,精美恰當的石雕裝飾及紋飾上豐富的寓意和象征,必將起到烘托建筑環境,渲染建筑主題的藝術效果???中國古代建筑中,以石構件結合石雕裝飾創造的藝術形式,最初是出于原始的信仰和宗教觀念的驅使,其結果尚未達到完全實用的程度據有關記載,須彌座原為石雕佛像的底座,從漢代起隨佛教的傳入逐漸演變而成一種建筑裝飾形式,其雛形可見于北魏時期云岡石窟中的佛像底座寺院與皇宮石雕須彌座雕刻造型及用途的介紹,在紫禁城建筑石雕裝飾中,建筑功能突出的當屬作用于宮殿基座的漢白玉石雕須彌座。
這是一種疊澀較多的基座,由圭角、下杭、下裊、束腰、上裊和上仿幾部分組成,造型優美,穩重大方,具有很強的雕塑感,是一種雕飾華麗的建筑構件,常用來承托尊貴的建筑物???紫禁城是封建王朝的統治中心,坐落在外朝的太和殿是皇權的象征,明清兩代的朝賀大典及重要的國事活動常在這里舉行因此,建筑等級最高,除十一開間和重檐廡殿頂外,施用的是帶勾欄的復合型臺基,即在三臺之上再施須彌座,這在其他建筑中是絕無僅有的宏大的崇基從下至上共計三層,每層不等高,其底層最高,從視覺空間上給人一種層層收進,漸漸升高,將大殿向天空托起而引發為“皇權至上,受命于天”的聯想
臺基每層都有潔白如玉的漢白玉石雕欄桿護立,石欄桿上的雕刻圖案與祥瑞作用,每根望柱的柱頭都雕飾著蟠曲的云龍和飛舞的云鳳,為使雨水瀉流通暢,每層臺基的望柱下又都設有雕刻威猛的螭首探伸于外,亦屬蛟龍的姨首兩目圓睜,虎視耽耽,令人望而生畏,給雄偉莊嚴的三大殿增加了許多威嚴之感石雕欄桿的雕刻題材和裝飾作用,在雨水傾瀉之時,無數條白練猶如蛟龍吐水從螭首的口中噴出,蔚為壯觀巧妙的設計不僅解決了雨水下瀉的難題,貼切恰當的螭首雕飾還將臺基上的建筑襯托的更加壯麗???三大殿下的須彌座,所有部位均刻紋飾,是須彌座中最為華貴的樣式由于建筑等級不同、功能各異,三座大殿雖同處外朝且在同一崇基之上,但雕刻紋飾亦稍有不同太和殿須彌座的上、下枋均刻卷草紋,上、下裊混均刻蓮花瓣,并在蓮花瓣上再刻三福云,束腰為椀花結帶;而中和殿與保和殿均在下枋刻以較為活潑的八寶圖案。
這細微的紋飾變化,不僅區別了三大殿的功能與等級,同時還顯露出太和殿的莊重與嚴肅,卷草圖案起源較早,是民族傳統的工藝圖案,常用作邊飾八寶圖案盛行于明清之際,是具有時代特征的圖案石座束腰部位的椀花結帶寓意最為豐富:“帶”是“代”的同音,從漢代起一直是民族圖案中常見常用的紋樣它的含義如春秋自然代序,像朝代之更迭。用“帶”來象征時序和朝代,意義是非常深刻的。帶的紋樣不僅在形式上美觀,而且能引發許多聯想,增加了紋飾的豐富內容。這種飄逸飛舞的帶在明清時期的琴、棋、書、畫上常可見到“結”是“接”的諧音,兩條看似不斷的帶纏繞相結,其寓意為“江山社極,代代相接”任何圖案的寓意都寄托或隱含著某種思想和愿望,這也是中華民族紋飾的一個寓意意匠的特點。
民間用其慰藉生活中的苦難,表達內心的美好祝愿;然而帝王之意,卻在于昭示自己的統治思想和奢望椀花結帶用于宮殿建筑的須彌座上,其紋飾寓意的思想內涵,充分表達了統治者愿“江山萬代”的愿望按照文化人類學的觀點,文化是靠其“紋花”在人際和代際傳播的,中國圖案文化中的寓意也由此在宮殿的石雕裝飾中得以延續和顯現。
其實,建筑對人產生的最大感染力,不僅是它的高大,還包括帶有象征和寓意的裝飾藝術???宮殿建筑,到處都是思想,到處都是精神,到處都有寄托,從這一角度講,它的確堪稱是凝固的意識形態,“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以巨大物質手段完成的體現一個時代精神的高級建筑的指導思想,正是中國歷代統治者板著面孔喋喋不休地說教的統治思想”
紫禁城宮殿建筑藝術作為一種意識形態,體現了封建“皇權”思想,這個特點不僅通過建筑的不同形式的組合,諸如布局,空間形體變化等建筑語匯表現出來,而且還通過建筑裝飾形式,以寓意象征的手法加以表現,殿前的石雕御路龍紋浮雕便是典型的代表龍,鱗蟲之長從人類最早對龍圖騰和石雕龍柱的崇拜起,石雕龍柱是我國氣派的古建筑代表之一,龍就被國人神化,譽為祥瑞春節龍燈之戲,端午龍舟競渡之舉,這些民間的呈祥活動,充分展示了人們對龍的敬仰和崇尚民俗作為歷史的伴隨物,積淀著大量的歷代甚至原始觀念的文化因素。最終,龍演化為常用的裝飾題材,出現于各種藝術形式中“龍紋在唐以前大都是以立體形象飾于各種器物上,此后開始出現龍的平面紋樣,即龍紋”不過,龍紋很少單獨使用,傳說龍“春分而登天,秋天而潛淵”,因此龍常與云紋、水紋襯托配合,以示登天潛淵之特性。歷代帝王以“真龍天子”自居,致使御用器物及建筑裝飾中充滿著龍的形象后為皇帝專用紋飾。
???紫禁城內規模龐大的石雕御路龍紋石雕,當屬位于外朝三臺崇基的太和殿前一組和保和殿后一組,之所以稱為組,這是由三層臺基的三塊龍紋石雕組成前后所雕的龍的數目相同,圖案相似,造型前后一致,主題突出,使整體崇基前后貫通,首尾相接石雕九龍壁,九龍御路,下層的龍紋石雕為三對升降龍,三條團龍,共九條;中層四角為升降龍,中為團龍,共五條;上層一對升降龍,一條團龍,共三條從數目的陰陽來說,奇數為陽。九是十進奇數中最高的陽數,稱為陽交;五為奇數中的中央數字;三是:‘舊月與星三而成光,天地人三而成德。
由此觀之,三而一成天之大經也……此為天制”數字不僅給了我們無限的想像空間,且呈幾何級數上的變化也體現了數理上的美,富于極強的韻律與節奏雖為三層,但氣貫相連的圖案如同一幅完整的畫面邊框均為淺浮雕的蓮花纏枝紋,下端為江水翻騰,尖峰聳立的海水江崖紋,突起的朵朵祥云層層繚繞,襯托著象征帝王為真龍天子的蟠龍。畫面主題中的蟠龍騰躍其間,高浮雕的龍首神態莊嚴,龍身飽滿雄健升龍的動感,團龍的靜態,動靜結合,對立統一,整組畫面安排有序,氣勢磅礴。
????在生產力尚不發達的封建社會,因其石料的開采和運輸是十分困難的石雕制品,特別是大型的石雕是一種須花費大量勞動的貴重裝飾方法,比起其他建筑裝飾用的相對較少,主要使用在一些相當重要的建筑中御路原本是由坡度平緩,便于車馬通行的葷道發展而來,在唐代長安大明宮含元殿遺址中,可見此實例在唐宋石雕壁畫中所繪葷道,其時已置于左右踏跺之間,后又在葷道上雕刻云龍水浪之類,逐漸演變為具有象征意義的裝飾性御路。中國建筑是一種象征藝術由其宮殿建筑,象征意義到處可見。
正因為如此,雖然并無明文標記,先儒們卻根據它們的象征意義解而釋之中國建筑中的象征主要是政治意義上的,并且經歷了一個由較具體的象征到抽象的象征的歷史時期,即由“法天”“象天”到以龍的神威象征帝威以象征為手段,以裝飾圖案為媒介,將帝王所居之處渲染的莊重威嚴,神靈顯現。
皇帝為其統治想要夸示威力和尊嚴的愿望十分強烈,借用有形之象,達到夸示的目的,采用借代的方式,以龍的形象來象征皇帝如龍一般神通、威力無比???紫禁城內的石雕裝飾不僅在宮殿建筑中有強烈的寓意和象征,而且在宮內的園林中有著點景布園、供人觀賞及美化園林環境的作用造型各異,精美秀巧的雕花石座給園中增加了許多樂趣宮內園林所雕刻的題材遠不像外朝那樣莊重嚴肅,大都以植物花鳥為題,與園內的風格協調一致,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自然情趣特別是在百花凋謝,枯葉飄零的秋冬季節,造型生動的石座,纖巧細膩的百花紋飾給寒冷季節增加了許多生氣。
???一座園林的裝飾風格與其主人的文化素養息息相關乾隆一生博學多藝,精通滿、蒙、回、漢四族語言,這使他得以熟知和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內涵,在他授意下建造的乾隆花園處處體現了他的這種修養園內的禊賞亭便是古代漢文化與園林建筑的美妙結合,為仿會稽山陰于蘭亭“茂林修行”的環境,不僅彩畫油飾以竹為題,連其建筑下檻的漢白玉欄板欄桿也是竹紋雕飾欄板上淺雕竹葉,望柱以其形淺刻竹節,數塊欄板欄桿竹紋雕刻渾然一體,有力地烘托了禊賞亭的建筑主題在花園內還散落著眾多的雕花石座,大多也是在此工程中添造的,其中也不乏巧妙之作。
如蓮葉荷花座,平面為圓形,底部為三層直徑逐漸縮小的圓,上部為三層仰開的蓮瓣,中間部位為下垂翻卷的荷葉、其上淺刻的葉脈紋路清晰逼真,曲線自然,整個石座形神兼備,簡潔生動,很容易使觀者聯想到清澈的荷塘中綠色的荷葉和怒放的荷花???據《內務府奏銷檔》記載:在寧壽宮改造和乾隆花園修建中,添造各種石座七十份,加之原有的,共九十余份有的置于殿前,有的陳于園內由于單體石座觀賞性強,便很注意本身的造型。從現存的石座可知:平面多為方形、圓形,或者方圓結合,立體造型多為須彌座的變體,且殿前石座雕飾華麗,園內石座雕飾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