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爐又叫博山香爐、博山香薰、博山薰爐等名,是中國漢、晉時期常見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見的為青銅器和陶瓷器。爐體呈青銅器中的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象征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實際上確有此地,其地在蓬萊以西的山東魯中,淄博市博山區境內,博山區全境盡山,幾無平坦之地,“博山”即在該區東南。
自古博山一帶是我國古代陶瓷、窯業的重要產地博山爐之名即寓爐蓋似群山之外觀,又合產地之名博山爐下有底座有的遍體飾云氣花紋,有的鎏金或金銀錯。當爐腹內燃燒香料時,煙氣從鏤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氣繚繞,給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覺。是西漢時期常用銅雕香爐熏香器具,可用來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穢。博山爐初為銅質素面,后隨工藝技術的發展,外表施以鎏金,或錯金、銀博山爐流行于漢代,后世亦曾使用并仿制。
有名的博山爐有出土于陜西省興平縣的西漢鎏金銀竹節高柄銅薰爐和出土于河北省滿城縣的錯金博山爐宣德爐,是明代宣德年間設計制造的銅雕香爐,簡稱“宣爐”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黃銅鑄成的銅器為制作精品的銅爐,在宣德皇帝的親自督促下,整個制作過程,包括煉銅、造型必須自《宣和博古圖》《考古圖》等典籍及內府密藏的數百件宋元名窯中,精選出符合適用對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將之繪成圖樣,呈給皇上親覽,并說明圖款的來源和典故的出處,經過篩選確定后,再鑄成實物樣品讓宣宗過目,滿意后方準開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