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浮雕的形體和空間雕塑的形式語言是形體。而所謂形是我們在觀察物體時,用眼睛去把握這個物體的基本特征。無論物體如何放置,或者放在何處,其邊緣的輪廓便揭示了它的形。而認識客觀物體,也只有將其形和體結合起來,才能得到一個完整的知覺概念。
摩爾曾說過:要加強對任何形體的“三度空間感”,主要是“深度的距離感”的訓練,要從理智和感情上進一步努力去體會一個立體在全部空間中的變化,要在看這一邊的同時想到那一邊,看一個物體,要在腦子里好像圍著四周進行觀察,不要滿足于感受那看到的一面
摩爾對形體和空間的論述,雖然泛指雕塑而言,但圓雕和浮雕同理浮雕再薄,它的形式語言也仍然是形體,也和圓雕一樣都是在通過塑造形體來表現物象完整的空間關系,并且在對形體和空間的認識上也應該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物象的客觀空間存在與真實感為目的,只是在形體的表現和觀察方法上有所不同;圓雕是以真實的三度空間的形體來塑造和表現空間的而浮雕的表現形式決定和限制了它的厚度,因此,它是在有限的凹凸起伏上,依據透視原理,通過壓縮,在視覺上產生一種立體的空間效果然而,盡管浮雕在體積上經過了壓縮,但這并不影響它所塑造的整體形象和完整的空間關系的目的那么,這所謂的整體形象,也就不僅指我們在觀察物象時所能看到的一半,同時還包括看不到或者說被遮擋的另一半。要承認這一半也是客觀存在,也是我們所要塑造的物象的整體組成部分甚至,浮雕所要表現的空間還不只是形體空間,還要表現形象所處的環境空間因為浮雕的形象是塑在底版上的,所以還要塑造和表現出這個形象后面的環境背景,以及與背景之間的空間距離,這也是對浮雕的最基本的要求——立體感和空間感。
我們常見的長城紀念幣就是很好的例子,設計者把萬里長城的風景圖案表現在厚度不到1mm的幣面上,氣勢磅礴的長城,遠近錯落的烽火臺,寬闊的景深,顯得很有立體的空間效果由此可見,浮雕的立體感和空間感表現的成功與否并不取決于它的厚度二、浮雕的“企位”和透視由于浮雕的厚度限制了它的塑造和展示空間,尤其淺浮雕接近平面造型,要想使形體感鮮明,就要依靠“線”來加強輪廓形象,浮雕通常是用“企位”來表現外輪廓線的“企位”就是指浮雕形象的外輪廓以及前后層次的輪廓和背景之間垂直突起的立面“企位”的高低往往決定了浮雕的薄厚與外輪廓線的清晰度,同時,“企位”在浮雕里還是表現空間和距離的重要手段。
由于浮雕對形體進行了壓縮,而在被壓縮了的浮雕上,為了表現一個形體與另一個形體的前后的重疊和遮擋關系,就要利用企位線來處理
因此也可以說,在浮雕中前后兩個形體之間的企位線的高低不同,也就表示了兩個形體之間的空間距離的不同,沒有企位就沒有了形體的厚度,更談不上要表現的空間和距離了因此,真正的浮雕和“圓雕的一半”的區別之處也就在于看它有沒有企位的表現;一個是在有限的塑造空間里,雖然形體壓縮了,但仍表現了物象應有的整體形象及視覺上的立體空間效果,靠的就是企位而另一個,雖然把形體塑造得很厚,但卻只表現了物象的一半,就是沒有很好的運用企位因此可以看出,只有通過企位才可以把物象那看不到的另一半的體積厚度感表現出來這就是企位在浮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是浮雕這種表現形式所獨有的空間表現方法。除此之外,被壓縮了的浮雕要把立體的空間效果表現出來,還要靠透視。因為浮雕被壓縮后,形體在厚度上不足的感覺是靠透視來彌補的可以說理解和認識浮雕,就要首先理解和認識透視然而,在初次上浮雕課時,做慣圓雕的同學還往往只習慣于用真實的形體來表現厚度,而不善于在泥上做透視,這種觀念是需要轉變的。這也是浮雕和圓雕最重要的區別之一。
圓雕在寫生時,是多角度的觀察,為了看清形象的全貌,要想盡辦法去觀察每個面因而在上課時,不僅要設置模特轉盤,學生還要不停地對著模特前后、左右、上下、仰視、俯視的轉著看而浮雕寫生卻是在固定的視覺角度上觀察,只能看到形象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是被遮擋了看不到的那么這就要在塑造上客觀的表現:看到的部分要塑其形,看不到的要留其量,所謂的“留其量”,就是適當地留出一定厚的企位,來表示這個形體的完整厚度和空間距離,從而在視覺和影象上達到立體的空間效果其實,浮雕之難就難于透視,而人們對浮雕透視的難以理解,又在于它的立體。
因為在一般造型訓練中,三維的訓練掌握起來要比二維難度大些,透視也是如此接受過素描訓練的人掌握平面透視并不難,而在泥上做透視感覺就不那么容易了教學中也發現:學生在浮雕寫生開始的畫稿階段,透視先是隨著構圖用刮刀畫到泥上的,因為還是平面的,這時的透視一般“畫”的還都比較正確而隨著浮雕整體步驟的深入和厚度層次的增加,開始逐漸走向立體時,透視也就慢慢隨之消失,最后,浮雕形體的透視效果就被圓雕的真實厚度所代替了由此可見,只接受過素描和圓雕訓練的學生,在浮雕的空間表現上還仍然只習慣于兩個極端:要么完全平面化的透視處理,要么用圓雕的真實體積來塑造,而對介于兩者之間的表現形式和透視的處理還不是那么被理解和認識,或者說有所認識但表現起來困難。
因此,要處理好浮雕的透視關系,只有通過訓練,多動腦筋、多分析、多研究,去加深理解和認識我總結了一條做浮雕透視的經驗:就是從畫稿到浮雕的層次深入,應遵循近厚遠薄、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的規律,透視在平面的基礎上,只加深和調整薄厚層次與起伏,而輪廓線應始終保持不變另外,浮雕因為有了壓縮和透視,與圓雕相比,除了在形體的厚度上有所區別之外,還在形體的體面上,形成一定的坡度變化規律例如:一個頭像,用圓雕方法塑造時,其基本形為直角立方體,而壓縮成浮雕后,基本形就會變成不同程度的扁方體或扁的菱形體并且它的每個體面也會因形體透視的變化,而形成不同程度的坡度,并與體面的寬窄形成反比。
如果我們把頭像的基本形分為六個面的菱形體,那么由于視覺角度的不同,顏面和側面的體面寬窄與坡度就會因透視的角度不同而發生變化體面越寬,那么這個面的坡度就越小;而相反,如果體面越窄,這個面的坡度也就越大,甚至如果是做正側面浮雕頭像時,頭的前后兩個面就會形成縱深的企位這也就說基本形的體面,從坡面到企位是可以隨著視覺角度的不同而發生變化的,并且形成一定的規律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透視和企位對浮雕的表現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塑造好浮雕,就要認真的研究它、弄清它、掌握它。任何事物都有兩重性,浮雕作為一門造型藝術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