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壁是我國特有的建筑形式,有一龍壁、三龍壁、五龍壁、七龍壁、九龍壁等多種形式,而以九龍壁最為尊貴青石浮雕龍壁九龍壁的制作分為須彌座、壁身和曉壁頂三部分。須彌座,也稱基座,為束腰形,浮雕兩層琉璃獸,一層是麒麟雕刻、石獅子、鹿、馬、羊、狗、兔等動物,另一層是小型行龍。
獸、龍形象生動,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九龍壁東西兩端分別是“旭日東升”、“明月當(dāng)空”的圖案壁身為主體部分,龍的造型雄壯有力,氣勢磅礴,為北海和故宮兩座九龍壁所不及上有九條巨龍騰飛于驚濤駭浪之中,又有奇山異石相通,畫面構(gòu)圖獨具匠心,富于想象力。正中的為正黃色主龍,這是惟帝王方可使用的顏色龍頭向上,龍身向上彎曲,盤卷回旋,似正襟危坐,大概是王府主人的形象。中心龍兩側(cè)的一對淺黃色龍,為飛行之龍,龍頭向東,龍尾伸向中心龍,神情瀟灑,怡然自得第二對龍為中黃色,頭尾均向西,形態(tài)飄逸,古樸大方。
第三對龍為紫色,是對飛舞之龍,神情兇猛暴怒,大有倒海翻江之勢第四對龍呈黃綠色,神采飛揚,氣宇軒昂九條巨龍伸爪抱珠,捕風(fēng)弄雨,盤曲回繞,體態(tài)雄健,色彩絢麗,栩栩如生。巨龍之間以云霧、流云、波濤、山崖和水草相隔相聯(lián),五彩斑斕,蔚然壯觀。
壁身下部是青綠色的洶涌波濤,上部是藍色的云霧和黃色流云壁頂正脊的脊頂兩側(cè)有高浮雕的多層花瓣的蓮花及游龍等圖案,兩端是龍吻等浮雕龍頭景觀公園廣場景觀擺件我國古代宮廷常在大殿前的踏跺中間設(shè)有石雕御路,這是一種隨著踏跺坡度斜鋪著的巨石浮雕,北京故宮保和殿后三臺有三塊云龍石雕御路,其中最下部的一塊長1657米,寬:307米,厚17米,重約250噸,系用一整塊大理石雕刻而成。該石雕御路原為明代作品,在乾隆二十五年被鑿去原來的紋樣,重新雕造。御路的中間是高浮雕的九條蟠龍在卷云中翻騰戲珠,下端雕海水江涯,氣勢恢宏。周邊用淺浮雕雕刻著連續(xù)的卷草圖案。
兩側(cè)踏跺浮雕是獅馬等圖案,主次分明二整塊石雕御路構(gòu)圖和技法都很高超據(jù)流傳大同一帶的民間傳說稱: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分封自己的兒子們天下為王,其中第十三子朱桂被封為代王鎮(zhèn)守大同但朱桂天生不是王者之才,不學(xué)無術(shù)不思向上,活脫一個愚鈍頑童代王朱桂來到大同之后,專橫跋扈、亂殺無辜,弄的大同地面民不聊生、雞飛狗跳,百姓怨聲載道代王朱桂的妻子是明朝大將徐達之女,長相丑陋不堪。朱夫人因自己丑陋,十分嫉妒侍女美貌,經(jīng)常給侍女抹黑臉面打扮丑態(tài),侍女們敢怒不敢言。夫妻二人一塊兒胡鬧,因此在大同留下罵名,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