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石雕史上,隋、唐時期是石雕獅藝術最鼎盛時期,至元、明、清三代,石雕獅造型藝術趨于莊嚴華麗,朝著精巧纖細的方向發展,且形成了南北略有差異的風格石雕獅成辟邪神獸獅子,梵文叫“”,它是中國人崇敬、信奉的吉祥物,具有鎮邪、袪惡、保佑的含義。石雕獅,源于漢代的建筑裝飾,是受古波斯國進貢真的獅子影響而發展起來的。
據《后漢書·西域傳》中記載:“東漢章帝章和元年……月氏國遣使獻扶拔師子”;“章和二年,冬十月乙亥,安息國遣使獻師子扶拔”石雕獅多裝飾于古代的陵墓、祠堂、寺廟、牌樓等地,作為守護門庭的辟邪神獸石雕獅的造型有蹲立式、蹲坐式、臥式、行躍式、倒爬式等多種,造型有大有小,各具形態,且多以圓雕工藝技法為主,并輔之浮雕、線刻等其石材既有青石、漢白玉,也有大理石和白玉石雕獅南北風格有差異在我國石雕史上,隋、唐時期是石雕獅藝術最鼎盛時期,至元、明、清三代,石雕獅造型藝術趨于莊嚴華麗,朝著精巧纖細的方向發展,且形成了南北略有差異的風格。
南方的石雕獅以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為主,造型細膩纖巧、圓潤柔美,具有動態變化北方的石雕獅則古樸粗獷、威武強健而又剽悍,既有秦豫型、晉魯型,也有北京型但總的來說,北方的石雕獅是中國石獅的正宗源流,其中尤以北京型石雕獅為最,多屬護衛型宮廷獅,端莊、規矩,一般在頭頸部雕有鬣毛,尾巴上翹至股部,頸系繡帶,胸懸串鈴,再分系瓔珞,形象生動活潑,強壯堅實典型的為北京天安門前的兩對大型石雕獅此石雕獅屬守護型,為整塊漢白玉雕琢而成,裝飾華麗精致,雕刻細膩純熟,彰顯其皇家氣派石獅文化極具內在神韻我國地域廣闊,各地的民風不盡相同,所以除了各種建筑石雕獅外,古人出于對獅子的崇拜,還衍生出一些實用性石雕獅,但個頭都比較小。
比如“鎮紙石雕獅”、“鎮棚石雕獅”、“壓窗簾石雕獅”等據說,在陜西北部洛川一帶的農村,舊時還流行一種叫“坑頭石雕獅”,即系于兒童坑上的小石獅,以求神獸的庇護此類小型石雕獅大多稚拙古樸,玲瓏乖巧,極具內在神韻,從而營造了一種多姿多彩的石獅文化現介紹兩件大型石雕獅,與君共賞析明末清初青石雕雙獅此石雕雙獅,青石質地,色呈豆澤,為明末清初牌樓建筑裝飾之遺物。雄性石獅連座高22厘米,雌性石獅連座高厘米,比雄獅略低。
雙獅都呈扭腰歡樂狀,雄獅側臉向右,齜牙咧嘴,獅鼻朝天,前爪緊拉繡帶,猶如剛從舞獅場上回來,仍意猶未盡,抑或是突然聽到雌獅的召喚,情急之中不慎將繡球滾落足下,雖威嚴猶存,但其憨拙神態已表露無遺母獅則頸系繡帶及銅鈴,雙爪緊扯繡帶,亦齜牙咧嘴,環眼斜睨,似深情地在呼喚伴侶母獅的足下是一頭幼獅,此刻正親昵地爬伏在母獅的足旁,情趣盎然整對青石雕雙獅,線刻簡潔粗獷,形象生動,特別是雙獅前額與頭部的鬣毛,以及背部的卷毛紋,雖僅寥寥數刀,卻勾勒出雙獅威武而又溫馴的外貌,惟妙惟肖,極具明代石獅的風格。
撫摸之際,歷史風霜的侵蝕給人以厚重的滄桑感,回味無窮明末清初南方大理石雕雙獅此大理石獅為明末清初守護型雙獅,或許是歷久風雨侵蝕的原因,雙獅表面滄桑感厚重。